在潮汕人心中,鳳凰宋種是茶中之王。鳳凰單叢的“單”字,來自單株命名的習慣。鳳凰山上的水仙群體種,何止千株萬株,可只有優(yōu)秀單株才有幸被命名,并列為“單叢”,略遜于單叢的統(tǒng)稱為“浪菜”,再則稱“水仙”。即便如此,單叢也僅有幾百個名字。其中,能冠以宋種之名的,不過幾株而已。
能冠以“宋種”之名的古茶樹,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樹齡、茶質(zhì)因素,以及進行名叢普查時的“約定俗成”(民間舊時已有此尊稱,普查時沿用此名)。目前,鳳凰單叢的宋種好茶樹主要有三種,包括烏崠中心岃村宋種芝蘭香;大庵村宋種芝蘭香;宋種一號。
關(guān)于芝蘭香,“鳳凰單叢茶之父”黃柏梓老先生所著《中國鳳凰茶》一書中,單名“芝蘭香”的單株茶樹,生長在鳳北官頭峯村,樹齡100多年。另外,《潮州茶葉》附錄中被列入芝蘭香體系的單株茶樹有近40株。因此,市面上流通的芝蘭香,并不等同于“宋種芝蘭香”。
大庵村宋種芝蘭香,在黃柏梓老先生的書中被歸入了黃枝香體系。而宋種一號也屬于黃枝香體系,有的著作則將其歸于黃茶香體系。更有趣的是,管理它的茶農(nóng)卻說,宋種一號的香型會隨年份、天氣而變化。
烏崠中心岃村宋種芝蘭香,樹齡400多年,年度成茶產(chǎn)量高達21斤,堪稱單株產(chǎn)量之冠。因超過宋種一號(東方紅)當年產(chǎn)量,又被稱為“東方紅之父”。
大庵宋種芝蘭香居于鳳西大庵村,年齡有300多歲,曾被命名為“宋種二號”。而宋種一號位于海拔1150米的烏崠李仔坪村,是鳳凰茶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老茶樹,年齡在600~700歲,與南宋紀年接近,現(xiàn)管理人為村民文振南。
宋種一號又名烏崠宋茶,相傳系南宋末年李姓村民所選育,故名“宋茶”。因葉形宛如團樹之葉,一號又稱“團樹葉”。因葉大香高,也稱“大葉香”。又因生長在巨石旁邊,更有“巖上珍”美譽。1956年“大躍進”時期,稱為“豐產(chǎn)茶”。1969年文革時期,改稱為“東方紅”。1980年,正式命名“宋種單叢”。
宋種一號與大庵宋種系原烏崠山中心岇村“老宋茶”(900多年齡,1928年枯死)的自然雜交后代,為區(qū)別于“宋茶”,遂稱為“宋種”。由這兩株老茶樹采制的成茶,條索緊實、色澤烏潤、帶紅鑲邊,沖泡后茶湯橙黃明亮、回甘強、耐沖泡、老叢味突出。各具特色的是,宋茶一號滋味綿長甘醇,直指人心,大庵宋種則香氣逼人,繞梁三尺。
宋種一號古茶樹的價值非常高,在當?shù)卮迕裥闹袚碛腥缤衩饕话愕某绺叩匚弧T诓烧畏N一號樹上鮮葉之前,茶農(nóng)會搭棚,架鋪紅布,準備拜祭儀式,拜祭過后才會開采。
1958年前,宋種一號春茶株產(chǎn)8斤左右。1959年,對該樹進行的三改(改土、改園、改樹),即刮除茶樹上寄生的苔蘚地衣,剪除枯枝,搬開樹邊巖石,壘石砌坎,擴大園基,客土二尺余厚,使得茶樹日趨茂盛、高大。1963年,從宋種一號采制的春茶有17.8斤,為歷史最高紀錄。
以后,宋種一號的產(chǎn)量逐年下降。更可悲的是,1987年該樹遭到一個精神病人的砍伐,致其產(chǎn)量更為低落。后經(jīng)管理戶文氏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宋種一號才逐漸恢復生機。
至1990年,采制春茶9.8斤。1991年,春茶產(chǎn)量10.6斤。1992年,春茶株產(chǎn)9斤。1993年,春茶10.5斤。1994年,春茶11斤。1995年,春茶9斤。1996年,春茶7.2斤。
1997年,管理戶在宋種一號附近,種下了白葉單叢茶樹32株爭吃養(yǎng)分。加上1990年后,烏崠公路的通車,到游客慕名而來,必定參觀宋茶和拍照,使其受人為攀采和踐踏,導致植株枝疏葉稀,土壤堅實,樹勢逐年衰退。目前,宋種一號已經(jīng)用厚實的鐵網(wǎng)圍著保護起來。
1997年,采制宋種一號春茶6.1斤。1998年,春茶只有5.4斤。1999年,春茶降至4.8斤。2000年,春茶只剩4斤。這4斤鮮葉,最后不過制成一斤左右毛茶,不過,宋種一號算是茶王級別的茶樹中比較高產(chǎn)的了。
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宋種一號的稀缺珍貴,且品質(zhì)高,這一斤茶葉能叫價上百萬,一般人不但喝不到,連買都買不到。2016年4月,在廣東省潮州的鳳凰單叢宋種開采儀式上,潮州鳳凰單叢宋種1號以100萬元/公斤的價格拍賣。
有小道消息傳言,宋種一號茶樹已經(jīng)被一家外地茶葉公司從茶農(nóng)手中“永久性買斷“,成交的價格低得有點讓人惋惜,對茶樹的異地歸屬也有點嘆息。
如果一株母樹被稱為宋種而無爭議,那么它的無性繁殖后代被稱為宋種,也沒有問題。因兩棵宋種芝蘭香發(fā)展不及宋種黃枝香,在鳳凰茶區(qū),簡略地只說“宋種”二字,人們默認想到的是宋種一號,及其無性繁殖后代,據(jù)說二代僅存三株,三代百余株。
雖然沒幾個人能喝到宋種一號產(chǎn)的茶,不過其無性繁殖系后代(鳳凰各地均有引種栽培,高山地帶數(shù)量較多),一些人還是有幸一嘗的。當然,想要喝到也并非易事,因為屬于“師傅茶”,對采制工藝要求較高,產(chǎn)量也不是太高,一般只在高端茶館流通。至于與母樹產(chǎn)出茶葉的風味有什么差別,這就另說了。
樹高5.8米,主干圓徑為1.65米,離地面60厘米處有三大分枝,圓徑分別為0.65米、0.94米和0.75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上斜狀著生,成葉長10.9厘米,葉寬4.3厘米,葉形橢圓,葉尖漸尖,稍下垂,葉面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質(zhì)硬度中等,葉身內(nèi)折,主脈明顯,側(cè)脈平均10對,葉緣微波,葉齒細、淺、鈍,共33對。
由于茶樹蒼老,育芽能力一般,每年只采摘一輪春茶。春芽萌發(fā)期在春分前,春茶開采期在谷雨前幾天。發(fā)芽密度中等,芽梢較短,新梢平均長2.5厘米,著葉2~3片,節(jié)間長0.8厘米,嫩梢黃綠色,無茸毛。生殖生長因樹老衰弱,近幾年無花也無果,抗寒抗旱力較強,適應性較好。
另外,鳳凰茶區(qū)還有兩株,樹齡與宋種一號相仿,但并未冠名“宋種”的老茶樹 ,其一是香番薯,屬蜜蘭香型,因內(nèi)質(zhì)具有似煮熟番薯(地瓜)的蜜香和甜味,故稱香番薯,位于烏崠獅頭腳村海拔1150米處的山坡,年齡達600多歲。其二,李仔坪村黃茶香(一說黃枝香型,一說黃茶香型),樹齡估計600多年,樹高6.2米,是目前鳳凰單叢茶區(qū)最高的茶樹。
除了宋種一號,神一樣存在的茶樹在“茶王國”的中國并不罕見。譬如,年產(chǎn)茶僅2兩的獅峰山御茶園十八棵龍井;已經(jīng)停采的武夷山母樹大紅袍(350多歲,曾拍出20.8萬元/20g的天價);不少于370年樹齡的天香1號。可見,樹齡如此之高,產(chǎn)量相比其他古茶樹卻仍不少的宋種一號,價值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