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茶,中國傳統名茶,屬于青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于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發現于1723—1735年。“鐵觀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鐵觀音茶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屬于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沖泡后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譽”。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
鐵觀音根據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不同,分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和冬茶,“春水秋香”指的就是春茶和秋茶,春茶注重茶水的口感,秋茶注重香氣,各有特色。但是就茶質來說,秋茶是一年之中最好的。
由于秋天降水量少,氣候也比較干燥,泥土和空氣中的水分減少,使得茶葉在成長、采摘和制作的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茶葉的香氣。因為在干冷的溫度下制成的茶葉,不僅能完整地保持茶葉的內質,茶葉的水分也會相對減少,從而更顯香氣。
正秋鐵觀音口味醇厚、香氣高長、回甘很重而快速,香氣幽雅“香、濃、醇、甘”特點很鮮明。細看茶干,色澤烏亮充滿油水,本地話就叫“烏油飽水”,其表面還帶有一層類似于柿子干的那種霜,湯色金黃,香氣純正、滋味厚重、如江南初秋,盡顯華貴與富麗。花果香味特別明顯,入口后醇厚且甜絲絲的,感覺無比曼妙。如果用“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來形容一點不為過。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咽,回甘帶密,韻味無窮。
鐵觀音名字由來
相傳安溪西坪堯陽(今西坪鎮南巖村)有一位仕人王仕讓(有的稱王士諒,清雍正時任過十年副貢),平生喜歡搜集奇花異草,曾筑書房于南山之麓,名為南軒,南軒開辟有一個茶苗圃。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到南巖山麓游覽,突然在一片荒園的層石間,發現一株形態獨特的茶樹,散發出陣陣清香,遂移植種在南軒的苗圃里。經過細心照顧,茶樹長得很快,枝葉繁茂。到了春茶時節,他及時采制,加工成品,果然,茶樣特別,氣味芳香,滋味醇厚,他便把這些茶葉精心收藏起來。
乾隆六年(1741年),士讓奉召赴京,他把茶葉帶到京城送給禮部侍郎方苞。方侍郎原本是個識貨的茶仙,一聞茶香非凡,便作為一種貢品獻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平素也是愛茶成癖,品嘗后稱為佳品,立即召見王士讓,詢問茶的由來。王士讓便把經過稟述一番。乾隆皇帝細細觀察茶的外形,掂量茶的緊結度,發現它貌似觀音重如鐵,產地在南巖,便賜名為南巖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