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風景區方圓70公里,有36峰、72洞、99巖,巖巖有茶,故名巖茶。巖茶有一千多個品種,有的品種以茶樹形狀命名(如釣金龜、一枝香),有的品種以茶樹葉形(如金柳條、倒葉柳)與茶樹發芽早遲(迎春柳)命名。這繁多的品種,分為5個系列:水仙、肉桂、大紅袍、名叢、奇種。傳統4大名叢為天心寺的大紅袍、馬頭巖的鐵羅漢、止止庵的白雞冠、牛欄坑的水金龜。后來,絕頂崖的半天腰(鷂)取代了大紅袍,后者單歸為了一個品名、一個系列。
熟悉巖茶的茶友應該都知道,母樹大紅袍有6棵,生長于天心巖九龍窠的巖壁上,1927年崇安縣長吳石仙所題、天心寺僧人所刻的“大紅袍”三個字,如今仍是武夷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當今大紅袍的品種,均以這6顆母樹大紅袍為祖宗,由其無性繁殖的后代中培育而來。根據這6顆母樹的性狀差異,大紅袍茶被分為3個不同株系,眾多品種,其中以雀舌、北斗、奇丹、大紅袍這四大純種茶品種的名氣最大。
說到純種茶,不得不提及目前大紅袍茶葉的3大分類。最頂級的大紅袍產自母樹大紅袍,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喝到了。2006年,已有300多年樹齡的母樹大紅袍停止采摘。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的20g母樹大紅袍,被送往國家博物館珍藏,成為被塵封起來的歷史。
除了母樹大紅袍,純種大紅袍的品質最好。這些從母樹大紅袍后代茶樹中采制的大紅袍,被統稱為純種大紅袍,上面提到的四大品種就屬于此類大紅袍。由于大紅袍茶樹是無性繁殖(單獨扦插繁育)栽培的,不存在代數之別,所以純種大紅袍甚至連二代、三代母樹大紅袍都稱不上。
目前市場上能買到的大紅袍,絕大多數屬于商品大紅袍,也稱拼配大紅袍。武夷巖茶當中,能光明正大行拼配之事的,只有大紅袍,因為武夷山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紅袍茶園,面積也僅4萬多畝,其產量遠不能滿足市場消費量,所以拼配能夠彌補母樹大紅袍的“無產”與純種大紅袍的“高價”,使其脫離“量少天價”的地位,適應市場需求,成為大眾化的巖茶。
很多人聽說“拼配”二字,頓時嗤之以鼻,覺著拼出來的東西品質很差,十分廉價。但是,大紅袍的拼配,沒這么簡單。把大紅袍拼配得好需要真本事,把大紅袍拼配得讓人喝不出用的是哪些品種原料,更是大本事。在選料上,需要考慮有香氣、水厚韻足、穩定性較強的品種,做到“香幽、水厚、韻足、回味好”是大紅袍拼配的整體原則。喝價廉物美的拼配大紅袍,普通人也能嘗到幾分傳統大紅袍的滋味。拼配大紅袍一般選用2個以上品系的茶葉進行拼配,常用的拼配原料包括肉桂、水仙、奇種、北斗、黃觀音(也稱105)、老樅水仙。
作為拼配大紅袍的原料之一,肉桂茶的作用不容小覷,因為該茶的香氣高揚,湯水醇厚,特質穩定,不容易發生變化。如果原料本身的穩定性不足,茶葉后期的品質也會不穩定,產品一致性難以保證。水仙茶同樣有著極高的穩定性,不容易變味,其特點是水厚、韻足、香偏低,拼配起來能夠保證大紅袍的滋味變化不大。奇種,亦稱菜茶、野茶,本身與母樹大紅袍有著相同的基因,在拼配時能最大程度保留大紅袍的原有滋味。
相比于水仙茶,老樅水仙的青苔味更加明顯,并且有獨特的樅韻,它們是拼配原料中的佳品。北斗茶以水的韻味為特色,屬于可用于拼配大紅袍的少數品種茶之一。拼配時加入有著透天香的黃觀音,大紅袍會產生特別的香氣,再配上制茶師對拼配分量和火候的掌握,往往能得到不同香氣的大紅袍。關于具體的品種與比例等拼配技術,這就是各茶廠的機密了。
大紅袍無所謂真假,只有品質好壞之分,沒有真茶假茶之別,較好品質的大紅袍非常耐泡,一般在9泡之上,沖泡7、8次仍有香味。12泡以上的大紅袍,90%是好茶。頂級品質的大紅袍,能有20泡也不足為奇。倘若泡個5、6泡便沒了味,這款大紅袍的內質是不足的,應該非常廉價。
品飲大紅袍茶,按照潮汕地區的飲茶習慣,需要用到工夫茶茶道,以小壺小杯,細品慢飲,如此方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武夷巖茶最好的山場是正巖,并且是正巖區的三坑兩澗。如果你想買最好的巖茶,沒有理由不去天心巖茶村,那里是巖茶的核心產區,是品質最好巖茶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