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的母樹大紅袍,已經沒有人能夠喝到了。2006年,已有300多年樹齡的母樹大紅袍停止采摘。2007年,于2005年采摘的最后20g母樹大紅袍,被送往國家博物館珍藏,成為被塵封起來的歷史。但此后每年春夏之際,為促進芽梢生長,待芽壯實后,技術人員都會對茶樹上的弱枝進行修剪和養護。大紅袍母樹位于九龍窠,關于九龍窠上的“大紅袍”石刻,據說是1927年由時任崇安縣長吳石仙題字,天心寺僧人所刻。不過,絕大多數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中國近代第一旅游家蔣叔南(1884~1934)的《游記》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能滿一斤。天游觀亦十數兩耳。”根據蔣叔南在這本書中所說,天心、天游二巖皆有大紅袍,但天心寺僧人怕游人亂采真本,于是登上較難攀登的半山崖,刻上了“大紅袍”三字,充作大紅袍。實際上,該樹的真身是名叢奇丹。此非一家之言。
著名茶學家林馥泉先生,1941年到天心永樂禪寺訪查大紅袍時,有過這樣一段經歷:“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紅袍真本在九龍窠的巖腳下,樹根終年有水依巖壁涓涓而下,樹干滿生苔癬,樹極衰老。”結合蔣叔南的游記,再加上林馥泉先生的調查,有理由相信,真本大紅袍長在九龍窠山腳下,而不是題刻“大紅袍”的崖壁上。也就是說,那六棵所謂的母樹大紅袍,并不是真的大紅袍。
關于大紅袍真本,所在地有三處之說,除了九龍窠腳下,另兩處分別是火焰峰和北斗峰,不過可惜的是,這幾處大紅袍更具體的地點在這些游記和調查中都沒有被詳細交代,人們至今也沒有找到它們。而關于火焰峰、北斗峰是否有真本大紅袍的討論,最終也走向了衰敗,鮮少有人提及。現在學者們更傾向于認為,那6棵母樹大紅袍,其中三棵是奇丹、雀舌、北斗,另外三棵是北斗無性繁殖出來的后代,并不等于母樹,這也是為什么母樹大紅袍有三棵六株一說。
傳統大紅袍,因母株產量少而極為珍貴。1972年,尼克松訪問我國時,毛澤東主席贈送了他4兩母樹大紅袍。四兩,僅僅200克,手抓兩把的量,這在當時的尼克松看來,是非常小氣的行為,直到后來周恩來總理對尼克松解釋道:“主席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同時詳細介紹了母樹大紅袍的情況,聽完后的尼克松頓時肅然起敬。
要說什么茶葉最貴,非母樹大紅袍莫屬。1998年,首屆中國武夷山大紅袍茶文化節上,中國“豪宅教父”許榮茂先生,以15.68萬元的高價拍得了20克母樹大紅袍。2005年,第七屆中國武夷山大紅袍茶文化節上,20克母樹大紅袍茶葉拍賣出了20.8萬元的天價,相當于每斤價格大約500萬。大紅袍母樹茶價值連城,政府也極為重視。于是,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為這六株大紅袍母株,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保了100,000,000元人民幣的產品責任保險。
現今能喝到的大紅袍,主要分為兩類。其一,純種大紅袍。上面提到的雀舌、奇丹、北斗這三顆母樹品種,經無性繁殖后,現已在各山巖被廣泛種植。種在北斗峰的,被命名為“北斗一號”;種在九龍窠的,被稱為“北斗二號”。這兩顆母樹,至今已繁殖出了300多株后代。80年代后期,福建省外貿公司把“北斗一號”成品茶定名為“外銷大紅袍”,每斤價格580元。在平均月工資不到100塊錢的80年代,580元的分量不少于現在的30000萬,估計在50000元。
其二,拼配大紅袍。武夷巖茶當中,能光明正大行拼配之事的,只有大紅袍。所謂拼配大紅袍,即用不同品種的巖茶拼配出來的茶品。拼配大紅袍也叫商品大紅袍,為推動武夷巖茶市場,由于純種大紅袍的產量有限,商品大紅袍應運而生。市面上已經不可能再出現大紅袍母樹所產的茶,純種茶又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只有拼配茶,才使大紅袍實現了徹底的商品化。
拼配茶有兩種,一個是單一品種的拼配,如金駿眉,另一個是多品種的拼配,如大紅袍。拼配大紅袍,一般用4~5種不同品系的茶葉作原料,至少也是2種。一些人對拼配茶嗤之以鼻,認為這種茶不純正,但事實上,把茶拼配好要真本事,把茶拼配得讓人喝不出用了哪些原料,更需要極大的本事。拼配大紅袍,常用原料有六種:肉桂、水仙、奇種、北斗、黃觀音、老樅水仙。
北斗是拼配大紅袍的主料之一,以水的韻味為特色,在它的參與下,大紅袍的均衡性很好,水感、喉韻足。作為拼配大紅袍的主要原料之一,肉桂茶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因為該茶的香氣高揚,湯水醇厚,特質穩定,不容易發生變化。如果原料本身的穩定性不足,拼配出來的大紅袍后期品質也會不穩定,產品一致性難以保證。水仙茶同樣有著極高的穩定性,不容易變味,其特點是水厚、韻足、香偏低,拼配起來能夠保證大紅袍的滋味變化不大。
相比于水仙茶,老樅水仙的青苔味更加明顯,并且有獨特的樅韻,它們是拼配原料中的佳品。奇種,亦稱菜茶、野茶,本身與母樹大紅袍有著相同的基因,在拼配時能最大程度保留大紅袍的原有滋味。拼配時加入有著透天香的黃觀音,大紅袍會產生特別的香氣,再配上制茶師對拼配分量和火候的掌握,往往能得到不同香氣的大紅袍。關于具體的品種與比例等拼配技術,這就是各茶廠的機密了。
所以,母樹大紅袍給誰喝了?這么稀貴的茶葉,尋常百姓想見一眼都難,更不用說品嘗了。由于產量極少,年產量僅一斤左右,最好也不過三斤(曾有人給乾隆貢獻茶品,其中龍井30斤、碧螺春20斤、大紅袍只八兩),母樹大紅袍向來都是貢品、特貢茶,因此能夠喝到大紅袍母樹茶的,古代是君王,近現代是孫中山、蔣介石,建國后便是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當代再沒有人能喝到了。
作為貢茶,自然需要好好看管。據說在民國年代,母樹大紅袍已駐有士兵看守。解放之后,看守的兵力最多時達到了一個排(30~40人)的數量。小小幾棵茶樹,政府居然派兵看守,放眼全世界也極為少見,即便西湖龍井御封18棵母樹也不見這般待遇。不過,現在這幾株大紅袍是沒有武警站崗的,只有監控,交由專人專職看管 ,因為茶樹本身就長在半山腰上,一般人哪能爬得上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