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烏龍茶產于新北市文山區(原臺北縣文山),首次于1865年由淡水輸出。因其外形優美,披滿白毫,又稱“白毫烏龍”。
加工工序
優質臺灣烏龍的制造,鮮葉標準以一芽二葉、一芽一葉為原料。其初制工藝經過日光或加溫萎凋、室內萎凋 (靜置與攪拌)、炒青、回軟、揉捻、初干、焙干等道工序。根據其萎凋程度和做青程度不同,而分三類:包種茶、烏龍茶、膨風茶。
1、包種茶
發酵程度8%~10%,經過炒青、揉捻、干燥等工藝程序生產的烏龍茶稱為“包種”。包種色澤較綠,湯色黃亮,滋味和口感接近綠茶,但有烏龍茶特有的香和韻。包種茶主產于臺灣省北部的臺北市和桃園縣,其中以文山所產品質最佳,故習慣上稱為“文山包種”。
2、烏龍茶
發酵程度15%~25%,經過炒青、揉捻、初干、包揉、再干燥等工藝程序生產的半發酵茶,在臺灣才稱為烏龍茶。其中以凍頂烏龍、高山烏龍最為有名。
3、膨風茶
發酵程序50%~60%,經過炒青、濕巾包覆回軟、揉捻、干燥等工藝程序生產。“膨風”在臺語中原為“吹牛”之意,因為這種茶的價錢高得令人難以置信,故名“膨風茶”。其中的極品稱為“東方美人”,又名白毫烏龍、香檳烏龍。
品質特征
臺灣烏龍茶因成品茶的外觀有紅、黃、白、青、褐五種顏色,所以也稱為“五色茶”。茶湯呈明澈艷麗、光彩照人的橙紅色,滋味甘醇醉人,帶有一股天然熟果的甜蜜香,過喉爽滑生津,讓人一啜三詠,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