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臺北縣文山區。
生長環境
坪林、石碇、深坑。
品質特征
臺灣烏龍茶外形優美,披滿白毫,故又稱“白毫烏龍”。因為成品茶的外觀有紅、黃、白、青、褐五種顏色,所以也稱為“五色茶”。臺灣烏龍茶湯呈明澈艷麗光彩照人的橙紅色,滋味甘醇醉人,帶有一股天然熟果的甜蜜香,入1:3濃厚圓柔,過喉爽滑生津,讓人一啜三詠,贊嘆不已,深受歐美等國上層人士的歡迎。據說英國女皇品飲后龍顏大悅,賜名為“東方美人”(OrientBeauty)。
加工工序
優質臺灣烏龍的制造,鮮葉原料標準為一芽二葉。著名的“膨風茶”則選用一芽一葉為原料。其初制工藝經過日光或加溫萎凋、室內萎凋(靜置與攪拌)、炒青、回軟、揉捻、初干、焙干等道工序。
以上工序與包種茶基本相同,唯在炒青后加有“回軟”處理。臺灣烏龍日光萎凋或加溫萎凋歷時較久,程度較重,以葉面光澤消失,呈波浪狀隆起,嫩梗表面呈現皺紋,心芽及第一葉柔軟下垂,減重率為20~28%為適度。攪拌與攤置交互進行,從第三次起用力較重,歷時較長,以茶芽呈銀白色,葉張1C3~2C3呈紅褐色,出現熟果香為適度。減重率為30~40%。
烏龍的炒青溫度較包種為低,炒至青味消失,發出熟果香,茶芽呈銀白色,手握葉子微有刺手感即可。減重在40~50%之間。炒青葉出鍋后用浸過清水的濕布包悶10~20分鐘,使葉子變為柔軟無刺手感,稱為“回軟”。烏龍的揉捻歷時短,注意保持芽葉完好,用力不可太重。干燥作業分兩次進行。初干溫度為105~110℃,歷時3~5分鐘,攤涼30~60分鐘。再干溫度為85~95℃,歷時40~6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