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有朋友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說自己還是最愛喝烏龍茶。馬上就有朋友在底下秒回:“你平時不是喝單叢嗎?怎么改喝烏龍茶了?”過一會兒,又有朋友說:“我還是喜歡大紅袍,烏龍茶我喝不慣。”
雖然這是個段子,但說起烏龍茶,還真是比較容易鬧出烏龍事件的一種茶類。明明屬于烏龍茶,卻張冠李戴被誤認為其它茶類;明明天生異香,卻被當成是添加了香料等。
烏龍茶不但名字不像紅茶綠茶那么通俗易懂,喝的時候也很容易鬧出烏龍。
那么怎樣去拆解烏龍茶的套路,才不會鬧烏龍呢?龐大的烏龍茶家族,到底包含了哪些茶?
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廣東、臺灣三個省,近年來湖南也開始少量生產。按產地劃分,主要有閩南烏龍、閩北烏龍、廣東單叢和臺灣烏龍幾類。
閩南烏龍茶
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安溪鐵觀音就是閩南烏龍的代表,此外,黃金桂、永春佛手、閩南水仙等也屬于閩南烏龍。
“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蜻蜒頭,由于咖啡堿隨著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綠起霜”。
沖泡后異香撲鼻,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余香。
閩北烏龍茶
閩北烏龍最主要的就是武夷巖茶。
武夷山的茶樹種類繁多,除去四大名叢、肉桂、水仙、大紅袍之外,也不乏精品。
選育出品種優良的單株被稱為武夷名叢,其它的就可以稱之為武夷奇種,也可以叫它們武夷菜茶。大紅袍則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名氣最大者。
武夷巖茶香氣馥郁、口感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巖韻”。
鳳凰單叢
廣東烏龍以單叢出名,最有名的是鳳凰單叢,此外還有嶺頭單叢、石古坪烏龍和鳳凰水仙等。
鳳凰單叢產于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一帶,被稱為“茶中香水”,香氣高揚,多次沖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其中香型繁多,以十大香型最為突出。
臺灣烏龍茶
臺灣烏龍茶是清代由福建傳入臺灣的,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包種茶,最為出名的是文山包種。另一種就是臺灣烏龍茶,白毫烏龍、凍頂烏龍都是聞名天下的。
還有金萱、翠玉、木柵鐵觀音等品種,至于其他的大部分可以稱為臺灣高山烏龍茶。
決定是哪一大類茶的,是工藝
眾所周知,茶類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工藝。制作烏龍茶的特有工序之一是“做青”,包括搖青和涼青各個環節。
搖青時,鮮葉在碰撞顛簸下,葉緣細胞部分組織受損傷,促使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產生有色物質(形成“綠葉紅鑲邊”)和促進芳香化合物的形成(烏龍茶獨特的香氣)。
搖青需要看青搖青,比如葉片肥厚的品種,應多搖、輕搖;重萎凋的茶葉需要輕搖;春茶期間氣溫低,濕度大,宜搖重些;夏、原料幼嫩的,曬青程度要足,搖青轉數宜少。簡簡單單一個搖的動作,其力度、頻率、時間,不練個好幾年是無法入門的。
至于烏龍茶為什么聞起來有綠茶的清鮮,喝起來又有紅茶的甘醇,是因為它的發酵程度介于紅茶與綠茶之間,從輕(20%)到重(80%-90%)不等。
烏龍茶那么香,難不成是加了香料?
拼鮮爽,明前綠茶獨占鰲頭;比保質期,白茶、黑茶、可大戰三百回合;論香型,烏龍茶傲視群茶,無人能敵。烏龍茶香型之多,似乎沒有人能喝遍,甚至被調侃為“品不完的香型,記不完的茶名”。
花茶的香氣好理解,有的是直接拼入了花材,有的用花反復窨制多次,可是烏龍茶為什么這么香?是不是加了香精?(烏龍茶表示我好冤枉啊)
撇開獨特的地理環境、茶樹品種等因素,搖青這道工序能促進芳香化合物的形成。而搖青程度的輕重直接影響著發酵程度,從而使香氣成分有明顯的差異。
其后的各種高溫工序,如炒青、烘焙等,能使得香氣固定并進一步熟化與純化。在高溫熱效應中,低沸點的青草氣揮發,高香物質產生,使得香氣更顯高揚鮮醇。
不辜負烏龍茶香,怎么沖泡?
為了更好地聞香,烏龍茶需高溫沖泡,香氣才能更好地發散,所以溫壺燙盞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推薦用紫砂壺沖泡,紫砂壺獨特的雙重氣孔結構是泡茶好喝的秘密,它透氣而不透水,吸附力強,在泡茶的過程中能呼吸吐納,將茶湯的滋味和香氣、口感都更好地發揮出來。
當然,用萬能的蓋碗沖泡也是可以的。
不同的茶友習慣不同,投茶量可以依據自己的口味調整,泡茶方法也各有偏愛。
喝茶不就圖個暢意開懷嘛,能泡出自己喜歡的味道,便是不辜負烏龍茶的豐盈茶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