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年(1736)茶商雷中萬開辦“羊樓洞茶莊”,茶莊設于廟場,始制茶磚。《中萬公傳》有“磚茶之源,萬年洞莊”之說,《湖北通志》記載:“同治十年,重訂崇、嘉、蒲、寧等六縣各局卡抽派茶匾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項”,這里老茶即老青茶。以老青茶為原料蒸壓而成青磚茶,主產始于湖北羊樓洞,又名“洞磚”,而青磚茶面印有“川”字商標,也稱“川字茶”。湖北生產“青磚”的歷史悠久,久負盛名,18世紀就在歐洲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源頭就是湖北的港口城市漢口,經我國北方至蒙古高原再至西伯里亞腹地的駝道,然后延伸至整個歐洲(后被水運和鐵路取代),19世紀下半葉經中國茶葉的出口占世界貿易總量的80%,漢口輸出占國內茶葉出口的60%,而且以湖北產老青茶磚比例最大。
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樓洞開始生產炒制的簍裝茶,即將茶葉炒干后,打成碎片,裝在篾簍里(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為炒簍茶。約10年后,山西茶商在羊樓洞設莊試制磚茶,其后俄國商人亦在漢口設莊壓制。壓制工具先是木夾,后改用牛皮夾,進而改用機器壓,壓成磚形茶,以每箱磚片數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種不同規格。“二七”、“三九”青磚銷往西北各地,以包頭市為集散地,統稱“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磚茶銷往內蒙,并出口蒙古、蘇聯等地,以張家口為集散地,稱“東口茶”。近40年來,為統一商品規格,只生產“三七”青磚茶。
1910—1915年為青磚茶歷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磚茶在內,最高年產量達48萬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戰禍疊起,銷路阻隔,產量銳減。
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大力扶植邊銷茶生產,使老青茶生產恢復了生機,1977年產量達到8000多噸,1978—1982年由于邊銷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年產量下降至5000噸以下,1983年年產量又恢復到7000噸,近年年產量維持在5000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