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巖村里有一位退隱將軍,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為他長得黝黑健壯,所以鄉親們都稱他“烏龍”。
有一年春天,蘇龍與往常一樣,上山打獵采茶,過午時分,蘇龍忽見一頭山獐從前方溜過,趕忙將其擊傷并緊隨其后,最終將其捕獲,等晚上到家,烏龍急于宰獐至深夜,品嘗野味,竟把茶葉之前完全忘記。等到第二天清晨,蘇龍才開始忙于炒制昨日采摘“茶青”。
不料,“茶青”在茶簍中進過顛簸,過了一夜后,已鑲上紅邊,并散發出陣陣清香,處于對茶青的愛護,還是將茶青炒制成茶,不曾想,其味道清香醇厚,其苦澀之味盡除,蘇龍大喜,連忙邀來鄉親茯友一起品嘗,眾人嘖嘖稱廳,且探究其因,仿效采制,廣為傳開。
此后,經過精心研制,便形成了搖青、半發酵、烘培等工序,南巖茶葉也聲譽遠揚,遐邇聞名。于是村民擴種茶樹,以茶為生。鄉親們為感念烏龍的貢獻,就把所制的茶葉都稱為“烏龍茶”,世代因襲,沿用至今。這個民間傳說雖然不足作為史實依據,但是與《制茶學》所說的“烏龍茶起源”的時間、內容是相吻合的。
一、烏龍茶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產區不同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等。
二、常見烏龍茶種類
1、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
2、閩北烏龍:武夷巖茶、五大名樅(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半天腰),優良名樅(金佛、老君眉、金鎖匙、石乳、白牡丹、白瑞春、北斗)肉桂等;
3、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4、臺灣烏龍:凍頂烏龍、白毛猴、毛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