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烏龍茶里有一個詞叫“開面”。所謂開面即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后一葉開張形成駐芽后即稱開面。
按照通俗的說法,茶樹在一年里發出新芽,當長到一定程度時,這些嫩芽中包含的葉片全都張開,此時,就是“開面”。
關于葉片開面的問題,其實是屬于茶葉采摘的范疇,關系到茶青的老嫩程度以及成茶后的茶葉品質。
茶葉按制作原料劃分,可以分為“芽茶”和“葉茶”兩大類。
芽茶,是以嫩“芽”為主制成的茶,它的茶性會比較細致,“葉茶”就是以嫩“葉”為主制成的茶,它的茶性相對更加粗獷。
芽茶類的茶,其實也并不完全都是由芽心制成,我們平時所說的“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等就是芽心搭配一二茶葉的芽茶,這樣也是符合茶葉的采摘標準的。而葉類茶當然就是主要采摘成熟的葉片。
中國茶類豐富,鮮葉采摘標準的差異也較大,大致可歸納為四種類型:
①高級名茶的“嫩采”:多用于名優茶原料的采摘。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如高級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名優茶的采摘。
②大宗茶類的“中采”:多用于大宗紅、綠茶原料的采摘。采摘中等嫩度的新梢,以一芽二葉為主。
③邊銷茶類的“粗采”:新梢基本成熟時,采摘一芽四五葉或對夾三四葉。成熟與未成熟的新梢可合一采摘。常見于茯磚茶等邊銷茶的采摘。
④特種茶類的“開面采”:葉片完全展開的新梢的采摘。新梢生長形成休止芽的三至五葉快成熟開面時,采摘二至四葉梢。如烏龍茶的采摘。
以上四種類型的采摘標準,嫩采所采的茶葉最嫩,中采次之,粗采相對于開面采,所采摘的葉子總體來說會老一些,因為粗采基本只采摘葉片,而開面采會多多少少帶一些芽。
烏龍茶的開面采,其主要目的是讓茶葉的內含物質更豐厚,同時也比較好制作出好茶。
烏龍茶的“開面”是它們給人類發出的成熟的信號,和新嫁娘的開面一樣,是一種鄭重的展示和承諾。另外,這個信號稍縱即逝,大概只有一個星期左右。隨著氣溫的升高,茶樹開始瘋長,因此,必須在一星期內完成對一片茶園的采摘,否則那些茶葉的開面逐漸擴大,而茶葉也越來越老。
開面采的判別方法是:春茶采摘期間,茶葉新梢有“未開面”、“小開面”、“中開面”、“大開面”四種狀況。
1.未開面:新梢頂芽尚未展開,為“未開面”
2.小開面:頂端駐芽已形成,頂葉已展開,為“小開面”
3.中開面:頂葉面積相當于第二片葉子的二分之一為“中開面”
4.大開面:頂葉面積相當于第二片葉子的三分之二或第二片葉子相近的為“大開面”。
有的認為判別規則不一樣,他們把第三片葉子作為參照物,把頂葉和第三片葉子進行比較。這樣判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有的地方土地肥厚,茶長勢好,所以新梢比較長、且不齊,故以第三片葉子為參照物。
判斷一片茶葉的開面程度,要看絕大多數的新梢生長狀況,而不能只是看單枝或少數新梢。特別是看茶叢中下(或旁邊)的新梢生長狀況,而不能以樹叢頂端的新梢發育狀態為基準。因為頂端新梢具有享受陽光雨露、吸收養分的“頂端優勢”,比較不大容易“開面”和轉老。
一般來說,偏老的茶葉,比較容易做青,成品茶滋味較醇,但制率較低;偏嫩的茶葉,不大好做青,成品茶往往有苦尾,但制率較高。
由于時節、天氣、人力、設備等因素制約,廠家多在部分茶葉處于“小開面”或“中開面”時,就要有計劃的開采,以保證不誤后期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