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自白
八角亭龍須茶又稱“束茶”,屬烏龍茶類,產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及建甌,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就有文獻對其記載。其外形壯直,形似“龍須”,色澤墨綠,滋味醇厚,湯色橙黃,耐沖泡,具有防癌癥、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八角亭龍須茶的制作經過萎凋、鮮葉殺青、揉捻、理條、扎束制作而成。
歷史淵源
一次,臥于九龍窠看守大紅袍的龍,被一只突然飛來的鳳凰叫醒了,飛累了的鳳凰棲身在九龍窠的一棵大紅袍茶樹上。鳳凰說:“我從武夷山東面八角亭飛來,那里有高大的梧桐樹,是我夢寐以求的棲身之處。我聽仙人說,九龍窠有幾株神奇的茶,凡夫俗子是不能享用的。”龍哥告訴鳳凰:“這茶樹是我們的命根,我們九兄弟一直廝守著,它是皇帝享用的神茶。”鳳凰心想,我八角亭梧桐樹下長的那溪洲也好種茶咧,于是執意要龍哥贈送九龍窠里的茶苗給她。龍哥在贈送茶苗的同時,還從嘴角拔下幾縷龍須,說:“鳳凰妹子,你種下茶苗時把龍須一同種下。然后再找海清大帝顯靈,你的茶苗就種得活!”
種茶那陣天大旱,但由于海清大帝顯靈招雨,九龍窠的茶苗在沙壤土上種活了。春茶開園采摘時,鳳凰變成了八角亭茶園里美麗的采茶村姑。春茶開采之夜,鳳凰想起了龍哥曾賜予她的龍須,于是給茶取名叫“龍須茶”。
后來,地方官把八角亭龍須茶當做御茶奉獻給朝廷皇帝品嘗,皇帝一聽說茶名含有“龍須”二字,龍顏大悅,遂御賜八角亭廟為“顯善廟”。數百年來,八角亭龍須茶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茶的品質
龍須茶以優異的內質、美觀別致的外形、別具一格的風味馳名中外。歷史上主銷美國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是當地僑胞饋贈海外親友的禮品。龍須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壯直,形似“龍須”,色呈墨綠,烏龍茶香型,伴有花香,滋味醇厚,湯色橙黃,清澈明亮,經泡耐飲。
茶的工藝
龍須茶具有工藝晶的性質,它對外形的要求極高,茶束的外觀形狀,必須象滿蘸墨汁而直立的短毛筆,色呈墨綠,長約二寸八分,最大處周圓約二寸半,不宜過大或過小,四十至五十個干茶束約重一斤。茶束分單束和雙束兩種,均扎以鮮艷的紅、綠絲線。由于經過萎凋、長時間低溫烘干和多次攤涼回潮,芽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經過一定程度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其內在品質特點介于烘青綠茶和烏龍茶之間。沖泡后,湯水清澈明凈,呈橙黃色,帶烏龍茶香型,優異者亦帶花香,滋味醇厚,極耐沖泡。
由于它的加工工藝獨特,因此對鮮葉原料有特殊的要求。為能取得肥壯的芽梢,茶樹多種植于土壤肥沃的園地,促使萌發較長而肥壯的新梢,以供制造龍須茶。茶樹品種以武夷菜茶有性群體為主。一般開采期在谷雨后至立夏前,待新梢伸育至一芽三、四葉,長度達三、四寸左右時帶梗采下,過長則于樹上留葉。采下的鮮芽葉必須順序輕放,不能重壓,以免茶梗折斷或葉片破碎,并及時送回加工處理。
龍須茶采制工藝獨特,技藝高超,成品既是名茶,又是美觀別致的工藝品。清《續茶經》中對其采制方法也作了簡明的敘述:“摘初發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須。”每年谷雨后至立夏前,采摘新梢長達10--13厘米的一芽三、四葉為原料。采摘對應順序輕放,及時送廠加工處理。加工工藝主要有萎凋、殺青、揉捻、理條扎束、干燥、裝箱六道工序。
選茶貼士
首先,從外形上看,八角亭龍須茶形似“龍須”。粗壯筆直,色澤呈墨綠色。而質量較次的八角亭龍須茶大多條索松散,顏色綠而不純。
其次,從香氣上看。上好的八角亭龍須茶不僅具有青茶的芳香。而且會伴有清新的花香。如果茶品中所含的香氣過分地濃郁,則多半是含有人丁香料所致。
最后,從內質上看,八角亭龍須茶沖泡后,湯色橙黃,清澈明亮。飲入口中,滋味濃厚醇香,鮮爽回甘。葉底均勻完整。而且,該茶的茶葉經泡耐飲。如果葉底零散,并且湯色伴有混濁狀,則說明是劣質的八角亭龍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