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也叫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嚴格講是半氧化)。它的主要產地在咱們國家的福建,廣東和臺灣三個省。最具代表的品種就是閩北的咱們經常說的巖骨花香的武夷巖茶,閩南的安溪鐵觀音,廣東潮州的鳳凰單樅,然后就是臺灣的烏龍茶。
從歷史文獻上看,這三個地區,產生烏龍茶的先后順序是首先福建武夷,其次安溪,再次臺灣,最晚為廣東潮州。
清崇安知縣陸廷燦的《續茶經》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書中他援引王草堂《茶說》所述:“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陽羨山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您看,采后曬青-搖青-炒-焙-揀,主要的青茶工藝已經展現無遺。
王草堂即王復禮,是明代王陽明的后人,《茶說》成書應為清初。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已六十有七的王草堂受福建撫臺之聘來閩,寓居武夷山。后一直隱居于此,潛心向學,前后經歷了王梓、梅廷雋、陸廷燦三任崇安令,終老于武夷。王草堂在《茶說》中記錄的有關武夷茶制法的文字,對考證烏龍茶起源來講彌為珍貴,澤被后人。
新事物的誕生是有前提條件的,烏龍茶在武夷山的出現也不例外。清朝之前的武夷山茶仍舊是蒸青綠茶。武夷茶山溝壑縱橫,茶樹又分布于峰巖之中,采茶時翻山越嶺,葉片暴于日光之下,便產生了日曬萎凋現象。鮮葉在茶籃中震動、摩擦,已屬搖青,再壓放一久,必然會微發酵而致鮮葉邊緣變赤紅色。這種茶青做成的綠茶不好喝。
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清順治年間,由于松蘿茶名滿天下,于是當時的崇安縣令殷應寅便招安徽黃山僧人來崇安傳授松蘿茶制法,至此,武夷才有了炒青工藝的綠茶,叫武夷松蘿。當時的福建布政使周亮工(1612年—1672年)在他寫的《閩小紀》里說:“近有以松蘿法制之者,即試之,色香亦具足。”然而接著他又說了此種方法下做出的茶的缺點:“經旬月,則紫赤如故”。一放,就又出現了繼續氧化的現象。怎么辦?王草堂《茶說》里記載了解決辦法,他說:“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你看,王草堂說用焙火工藝解決了問題。一經過焙火,茶的顏色烏黑,條索扭曲,真正的武夷烏龍茶出現了。所以說,烏龍茶的出現就是由于武夷綠茶不好喝,進而引進新工藝進行改造。而新工藝又在武夷茶上出現了新問題,為了解決新問題又搞出了焙火工藝,這才導致了烏龍茶的誕生。
烏龍茶在武夷山的出現,在清初茶僧釋超全(1627-1712)的《安溪茶歌》中也有體現。他著有《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對福建的茶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釋超全,俗名阮旻錫,字疇生,號夢庵,廈門同安人,明天啟七年(1627年)生,是一位性嗜茶的僧人,幼習茶書,善烹茶,會制茶工藝。明朝滅亡后,他棄家行遁,遍覽名山大川,盡嘗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入天心禪寺為茶僧。釋超全在武夷山寫完《武夷茶歌》后,又游走閩南安溪,看到安溪當地在仿制武夷巖茶,遂又寫下了《安溪茶歌》。《安溪茶歌》中說:“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后焙不爭差。真偽混雜人聵聵,世道如此良可嗟。”。可見,武夷巖茶問世之后,工藝才傳到了安溪,引發了安溪的仿制。安溪烏龍是緊隨武夷巖茶之后出現的。茶歌中說的“真偽混雜人聵聵,世道如此良可嗟”的現象在今天仍大行其道。現在有的茶商在推銷武夷巖茶時,往往都說自己的茶是采自三坑兩澗的正巖茶。其實是外山茶被運到武夷山冒充正巖茶,或收購正巖茶做為“底子”,再拼配外山茶,調和出某種巖韻來冒充正巖茶。歷史現象總是驚人的相似。
臺灣烏龍茶的歷史稍晚,臺灣目前所栽種的茶樹品種,是距離現在兩百多年前的福建移民帶來的,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柯朝氏從福建引進武夷茶種,種在現在臺北縣瑞芳山區,被認為是臺灣北部制茶的開始。臺灣茶人吳振鐸在中國茶道里記載,臺灣鐵觀音是由安溪大坪鄉人張乃妙引進的。于1895年引進12棵、1896年又引進千株鐵觀音茶苗,植在臺北木柵,其后繁殖開來。臺灣烏龍的產制技術都來源于福建。
潮州的鳳凰單樅,自明朝開始均無焙法,直到民國35年(1946年)《潮州志》中才明確記載了鳳凰茶焙炒兩法兼用。也就是說,在1946年的時候鳳凰茶的青茶工藝才正式形成。
青茶的問世,給茶葉家族增添了一個新類型,它兼具綠茶的清芬、紅茶的甘醇,得到了人們的喜愛。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春花,夏綠,冬紅,一年四季喝烏龍”。我也甚愛烏龍。揚州八怪之一清人汪士慎的詩文《武夷三味》是我最喜歡的詠烏龍茶的茶詩,不單寫得好,也能給大家提供一點辨別上品巖茶的方法。詩文如下,與大家分享:
初嘗香味烈,再啜有余清。
煩熱胸中遣,涼芳舌上生。
嚴如對廉介,肅若見傾城。
記此擎甌處,藤花落檻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