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英語:Oolongtea),亦稱青茶,在中國,烏龍茶茶葉加工分類上屬于綠紅黃白黑青六大茶系中的青茶,經過殺青、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綠葉紅邊,既有綠茶的鮮香濃郁,又有紅茶的甜醇。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是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在中國大陸,烏龍茶等同于青茶,青茶即是指烏龍茶,并被視為青茶的商品名稱。名茶如福建的鐵觀音和臺灣的凍頂烏龍即屬此類。臺灣烏龍茶是專指用“烏龍茶種、并以烏龍茶方式加工”的茶種。在臺灣,如鐵觀音、包種茶之類的茶,不被視為烏龍茶。
名稱來源
烏龍茶的名字來源有很多傳說。
大致有四種來源可能:一為產地說;二為茶樹品種而來;三為制茶之人名稱而來;四以茶葉形態色澤而來。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茶園主人去看快曬好的茶葉,發現那里有一條烏龍。他嚇壞了,過了幾天才敢回來看。茶葉在這幾天太陽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綠茶,但是濃香可口。主人從此叫它烏龍茶。
也有說最先發明烏龍茶制法之人名字叫蘇龍(因人長得黑,人稱烏龍),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其實烏龍茶名字應該還是來源于茶葉的形態,茶葉在曬、炒、焙加工之后,色澤烏黑,條索似魚(比作龍)。在水中泡開,葉片似卷似曲,色澤烏青,有如烏龍入水。故而得名。不論由地名而來還是由茶樹品種名而稱的烏龍茶,只要制法相同的,均通稱為烏龍茶,包括烏龍品種及其他著名品種,如鐵觀音、大紅袍等。
青茶的分類
青茶按產地不同,可分為閩南烏龍茶、閩北烏龍茶、廣東烏龍茶和臺灣烏龍茶。
歷史
烏龍茶則起源于北苑茶,武夷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唐末已產茶,而宋以及其后產量擴大,逐漸采用半發酵的制法。武夷山茶則在北苑茶之后,于元朝、明朝、清朝獲得貢茶地位,獲得發展。現在所說的烏龍茶則是安溪人仿照武夷山茶的制法,改進工藝制作出來的一種茶。烏龍茶創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和臺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龍茶開始外銷。而現在全國烏龍茶最大產地當屬福建安溪,安溪也與1995被國家農業部和中國農學會等單位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指稱的烏龍茶,包括: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臺灣包種茶、烏龍茶系列的各種半發酵茶,產地大致集中福建、廣東二省,所用的茶葉的茶樹品種與制茶方法十分多元化,除灌木外,甚至有部份使用小喬木種。
臺灣
但在臺灣青茶類,包括:包種、鐵觀音及烏龍茶,其實都屬青茶制法,但按發酵程度及揉捻成型方式的不同,烏龍茶在臺灣被用于專指一特色品種。被搓成長條狀、輕發酵的包種茶,以及以鐵觀音樹種、重發酵重烘焙、搓成球狀的鐵觀音,在臺灣都被歸類在烏龍茶以外,甚至知名的東方美人茶(即椪風茶、膨風茶,重發酵重烘焙)亦不被民間視為正統的臺灣烏龍茶。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其發酵程度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并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烏龍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采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制作工藝。制作程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锫。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大類。
常見種類有
1、閩北烏龍
武夷巖茶、武夷水仙、大紅袍、肉桂、等。
2、閩南烏龍
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
3、廣東烏龍
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4、臺灣烏龍
凍頂烏龍、包種、木柵鐵觀音等。
異味判斷
煙味:易判定,主要出現在焙茶環節出現走煙現像。如:焙籠焙茶里茶未掉入湯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葉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為發酵不到位產生。
餿味:類似于變質飯菜的味道。產生原因:茶青在運輸過程中受熱。也稱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備的一種特征。也是辨認夏秋茶的標準。
焦味類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殺青過程中,茶葉炒焦而產生。
反青味:茶葉保存過程中受潮產生。
水味:白開水的味道。通稱水氣,指茶葉焙火未到位,水份存在于茶葉之中而產生。初學者不易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