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鐵壺出現的緣起,與日本茶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最初,在日本茶道中擔任鐵壺“角色”的被稱為“鐵釜”,鐵釜是沒有提梁和壺嘴的,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并將其注入茶碗內,再把煎茶放進去即可飲用,“鐵釜”即是鐵壺的前身。
由于鐵釜使用的不便,釜師們就改良了鐵釜的造型,將一面造出了一個向外倒水的“流”,又在釜的上面安了一個能將釜提起來的提梁,如此這般,用這種鐵器皿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這樣的鐵容器就是鐵瓶,也就是現在的鐵壺。
鐵壺的歷史
鐵壺的出現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但文獻陳述記載的資料有限,我們只能依據零星記載窺探鐵壺一二。據《日本鐵壺全集》書載: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94-1573年),因喝茶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嗜好,泡茶的道具十分發達,市面上便出現了專用來泡茶的鐵釜。到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15年),由千利休正式確立了日本茶道,那時就出現了專門制作鐵釜的“釜師”,而鐵釜就是鐵壺的前身。
直到日本的江戶時代(1615-1868年)中期,出現了“煎茶”茶道,這是一種自由享受泡茶的茶道,為了方便注水,釜師們便將小的茶釜加上注水口和把手形成了“鐵壺”的初始造型。鐵壺(鐵瓶)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天明期(18世紀80年代),也就是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由此可見日本鐵壺大約形成的時期就在此間。
據日本茶道具著作《鐵壺之最》書中所載,日本第一個發明鐵壺的人應該是“三世清水家族的小泉仁左衛門,當時他將鐵釜的體積縮小并將其使用在茶道上,將把手與壺嘴加在鐵釜上,也因為這樣的改良,讓他成為第一個發明鐵壺的人”。關于誰是日本“鐵壺”第一人的問題,日本高岡銅器協同組合理事長竹中騰治在《鐵瓶的歷史》一文中有不同看法。“根據現在留下的記錄,最早制作‘鐵壺’的京釜師,據稱是十代大西凈雪的弟弟奧平佐兵衛,但是名古屋的加藤忠三郎也是很早就開始制造鐵壺。”
原本是為了煮茶而產生的鐵壺,到了19世紀中期時,因為可以一直放在炭火上燒,任何時候都可以喝到熱水,所以廣受一般平民的喜愛并流傳開來。當時最早用臘形鑄造法來制造鐵壺的是京都初代龍文堂主安之介。
堂號與釜師
要了解日本鐵壺,就離不開日本老鐵壺的“堂號”和堂口里的釜師,特別是名釜師。所謂“堂號”,相當于今天的作坊或是公司,“堂號”可以泛指為鐵壺的品牌,象征生產廠家,堂號可以恒久,但是名釜師卻不能永生。通過壺身或蓋子背面鑄的堂號或者名款畫押,可以識別該壺出自何堂、何人、何時、何地。堂主相當于掌門人,名釜師類似我們中國的紫砂壺的制作名家,以他們精湛的手藝,為各個堂號留下不朽之作。
在江戶時期之前,鑄物師通常不在蓋內落款,僅僅于包裝鐵壺的外層木箱上留下箱款,箱款通常等于現在的保證書;每個箱款想要表達的內容不一樣,因此會留下不同的注解。例如鐵壺紋飾器型的主題、名號、印款、紀念文、年款、尺寸、材質、鑒識文等。大約18世紀后才開始有在壺體上留下落款、蓋款等的做法。落款的位置通常位于瓶身的角落,整體主題的左下方;日本人的習慣,大部分的物品落款皆位于左方,鐵壺也不例外。鐵壺歷史上,只有制壺名家金谷五郎三郎落款于右邊,與旁人不同。
現代著名的堂號和名釜師
在日本江戶末期到昭和末期的二百多年中,僅日本京都地區就出現了百余家鐵壺堂號,近千位釜師,而其中比較著名的鐵壺堂號也有五十多家,這些著名堂號旗下的名釜師也不下五百人之多。
最為現代市場所推崇的是京鐵系中的四大堂: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與藏六堂。它們最初的開創者分別是龍文堂的安之介、龜文堂的波多野正平、金壽堂的雨宮宗兵衛與藏六堂的秦藏六。日本的傳統工藝與中國一樣有世襲的傳統,龍文堂的安之介與藏六堂的藏六皆有世系傳承。
【結語】
日本鐵壺擁有悠久的歷史,從其出現到如今,一直受到茶友的喜愛,尤其是一些有傳承的堂號和名釜師制作的鐵壺,被專業人士搶購收藏,致使其身價飆升。甚至很多國內的高端茶社皆用日本鐵壺,以彰顯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