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日本鐵壺史——以“雕刻柔細”為特點的蘆屋壺
“蘆屋釜”是對成形于日本鐮倉時代末期至桃山時代(公元1192-1603 年)、產于筑前國(今福岡縣)蘆屋津(今蘆屋町)的茶釜的統稱。其代表為“真形釜”,釜口高出稍曲、稱為“繰口”,釜環多為鬼面,釜身較薄,兩端微收,釜肌多為平滑的“鯰肌”或“絹肌”,釜底有羽或尾垂。“真形釜”為釜中基本款,在民間運用較為廣泛。
蘆屋區通常被認定為早期釜工廠建設的地方,后起的第二中心則在日本東部的江戶區(關公地方)發展。根據西村銅谷于一七零零年寫的《釜師》,最早的蘆屋壺有五百年歷史,來自關東地區的蘆屋壺也有四百年歷史。
【注釋】蘆屋:筑前國省(現在的福岡縣)——日本本州島島大阪灣岸城市。屬兵庫縣。介于神戶與尼崎之間,背負國家公園六甲山,南臨大阪灣。
在蘆屋早期的釜制造商歷史很難明確,但有兩個因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九州兩邊的蘆屋市,比鄰大陸地區,因此來往密集。鑄鐵的足跡不僅僅是在古墳時代(250-537),一開始先從中國經當時的韓國來往,后來更是直接經由九州與中國聯系。其次蘆屋有充足的鐵原料。沿著海岸可以找到含鐵的沙子,海岸后方山上的大片森林可以提供不可缺少的碳。鐮倉時代(1185-1332)以前有不同的鐵制品。例如廚房的釜和武器都是在福岡區制造。原平合戰后的和平時期,帶給當地人們安穩的生活,讓人們把很多注意力放在了釜的制造上。
十六世紀初工業繁盛,早期蘆屋釜的形狀就是以中國釜為原型。老式的蘆屋釜,特點就是寬而穩的輪廓;其后改良的一些新式釜有中凸起的邊緣或翼(在日本稱為錏羽或羽),而這些可能是由中國漢代(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壺上金屬環衍生出來的。蘆屋瓶的另一個特點是雕刻柔細,并有很低的錐形壺嘴。蘆屋壺的環付為日本所有壺的形式奠定了基礎,并與中國壺的形式接近。
老式的蘆屋釜——寬而穩的輪廓
改良的壹些新式釜——凸起的邊緣或翼(在日本稱為铔羽或羽)
蘆屋瓶的另一個特點——雕刻柔細,并有很低的錐形壺嘴
除了蘆屋自產的壺之外,還有很多來自日本其他地方的壺。例如越前、肥前、伊勢、播磨、博多、巖美、天明、小田原等,這些地方都模仿蘆屋壺顏色與設計。據說安土桃山時代間(1573-1599)蘆屋壺的量產下降,并于1625年絕跡。這與京都壺的崛起有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