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世界里崇尚清幽孤寂的境界,作為茶具的鐵壺,傳承至今已近400年。
“水為茶之母,鐵壺增喉蘊”已經成了當下在茶友、玩友中流行的一句話,可窺見其地位在短期內有了質的飛躍。鐵壺雖小,但講究頗多,僅一把鐵壺的鑒賞,就要從造型、落款、文字、圖案、壺嘴、壺口、壺把、壺蓋、壺鈕、鈕座、環(huán)付、鑲嵌、羽、臍(澆鑄口)以及尾垂這十五個方面去研究,真可謂壺小乾坤大,難怪鑄鐵壺成了引人入勝的玩家新寵。
鐵壺的出現(xiàn)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但文獻陳述記載的資料有限,我們只能依據(jù)零星記載窺探鐵壺一二。據(jù)《日本鐵壺全集》書載: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94-1573年),因喝茶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嗜好,泡茶的道具十分發(fā)達,市面上便出現(xiàn)了專用來泡茶的鐵釜。到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15年),由千利休正式確立了日本茶道,那時就出現(xiàn)了專門制作鐵釜的“釜師”,而鐵釜就是鐵壺的前身。
直到日本的江戶時代(1615-1868年)中期,出現(xiàn)了“煎茶”茶道,這是一種自由享受泡茶的茶道,為了方便注水,釜師們便將小的茶釜加上注水口和把手形成了“鐵壺”的初始造型。鐵壺(鐵瓶)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天明期(18世紀80年代),也就是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由此可見日本鐵壺大約形成的時期就在此間。據(jù)日本茶道具著作《鐵壺之最》書中所載,日本第一個發(fā)明鐵壺的人應該是“三世清水家族的小泉仁左衛(wèi)門,當時他將鐵釜的體積縮小并將其使用在茶道上,將把手與壺嘴加在鐵釜上,也因為這樣的改良,讓他成為第一個發(fā)明鐵壺的人”。關于誰是日本“鐵壺”第一人的問題,日本高岡銅器協(xié)同組合理事長竹中騰治在《鐵瓶的歷史》一文中有不同看法。“根據(jù)現(xiàn)在留下的記錄,最早制作‘鐵壺’的京釜師,據(jù)稱是十代大西凈雪的弟弟奧平佐兵衛(wèi),但是名古屋的加藤忠三郎也是很早就開始制造鐵壺。”
原本是為了煮茶而產生的鐵壺,到了19世紀中期時,因為可以一直放在炭火上燒,任何時候都可以喝到熱水,所以廣受一般平民的喜愛并流傳開來。當時最早用臘形鑄造法來制造鐵壺的是京都初代龍文堂主安之介。
在京都鐵壸中最為人知的堂號首推“龍文堂”。二代龍文堂初代安之介以精工細致并帶有中國文化裝飾藝術的鐵壸獲得極大的回響,他將龍文堂鐵壸推上殿堂級的高峰,被認為是精工京都鐵壸的始祖,龜文堂波多野正平及初代秦藏六皆是初代安之介的門生。
在京都系鐵壺中,與龍文堂堪稱為“瑜亮之爭”的就是金壽堂,它是京鐵壺中的重要堂號之一。
金壽堂雨宮宗兵衞與同時期的龍文堂安之介堪稱是一時的“瑜亮”。兩人初期手法如出一轍,外觀的制壺手法相當接近。后金壽堂慢慢演變成擅長運用金、銀、銅等金屬材質鑲嵌或浮雕于壺身或壺把上,創(chuàng)作手法獨具一格。觀察市場上嵌金繪銀的壺,相當數(shù)量是金壽堂的。鐵壺技法工整,是當時極為華美的作品,深受貴族喜歡,奉為為宮內貢品。
日本的鐵壺產業(yè)在戰(zhàn)時受到毀滅打擊,鐵作為軍用物資受到管制,釜師被招入伍,各堂口由于擴道的原因被遷。以京都系為例,鼎盛時期的300多家堂口,只有寥寥松壽堂,云色堂及幾個名釜師傳承下來,傳世的老鐵壺很少。
南部鐵器主要是起源于江戶時代南部藩的領地,亦即以盛岡為中心,在茶釜制作發(fā)展而來。南部鐵壺在日本鐵壺的發(fā)展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許多作品獲得高度評價。目前政府及相關團體計劃性的推廣,南部鐵壺為成為壽矚目的日本傳統(tǒng)工藝品之一。
巖手縣擁有砂鐵等鐵器原料,也盛產漆、木炭、黏土等資源,因此從過去在該縣各地,鐵器制造便很興盛。特別是以盛岡市為中心的區(qū)域,受到南部藩的庇蔭,因此鐵器制造有良好的發(fā)展,直到今日也已南部鐵器聞名。
南部鐵器的起源,主要是南部藩第二十八代藩主重直從京都召喚初代小泉仁左衛(wèi)門清行制作茶釜開始。在盛岡鐵器鑄造的發(fā)展,與藩主專屬御用鑄造師的小泉家、有坂家、鈴木家、藤田家的歷史有深厚的關聯(lián)。
據(jù)傳南部鐵壺,乃于1772年由小泉家第三代仁左衛(wèi)門所發(fā)明。在第三代仁左衛(wèi)門的時期,除了過去抹茶的茶道外,煎茶也開始流行,在南部藩內也有許多文人開始學習煎茶道。因此,仁左衛(wèi)門開始思考并創(chuàng)造以鐵制品取代煎茶法所使用的土瓶。當時將茶釜做小一些,然后在其上制作提梁,作為最早的南部鐵壺。
而南部鐵器的制作除了繼承傳統(tǒng),近年來也不斷地努力創(chuàng)新。例如,釜定工房第二代宮昌太郎在鐵器制造導入工藝設計的概念,也努力使鐵器制作國際化。也因此不僅在日本,在亞洲南部鐵器也可以說是鐵壺的代稱。
鐵壺制作蘊含著高度工藝技術與文化,因此,了解鐵壺的發(fā)展與各個作家作品的特征,可讓我們使用鐵壺泡茶時,對于其造型、紋飾美感與技藝傳承上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