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鐵壺的文化與背景:附有手把和壺嘴的煮水瓶(即所謂的鐵壺),大約從170年前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普遍流行于日本作為日常家用的器皿,也進入半正式的飲茶文化中。然而大多數的鐵壺,雖然都是細心精工而制,但大多僅供于基礎家庭日常生活使用,鮮少添加裝飾。一般鐵壺通常掛在炭火堆上面的可伸縮鐵制鉤架(稱為自在鉤),或是置于炭火上面的三角架(稱之為五德)。
具有耳環的茶釜大約從1350年起開始被使用
十九世紀下半葉,由于飲茶風氣興起,這些鐵壺變成茶具的一部份,自然而然得到了高度的評價。它們通常被精心裝飾,甚至在壺面上鑲金、銀、銅等裝飾。在西方國家,這類作品從私人收藏或博物館找到。鐵壺之所以深受歐洲人的喜愛,不僅是因為鐵壺被認定為[茶壺],更因為它們是日本鐵工藝的代表。
在西歐主要的博物館中,到處可以找到鐵壺的蹤跡。雖然和其它藏品比較之下,數量較少(總數約為40、50把),私人藏家手里的數量往往也不多。例如荷蘭雖數以百計的人擁有鐵壺,但是多為一把或多把鐵壺,唯有少數西歐收藏家擁有20~80把。鐵壺在歐語系國家中,只有偶爾被提及。
日本南部鐵壺大海報
從歐語系的書本、文章和地圖上我們可以發現1859~1893年、1906~1926年分別由F.Von Wenckstern和Oskar Nachod對于金工、禮儀和習俗,作出幾十個報導。這些報導被認為有特別的貢獻,但對于鐵壺似乎沒有引起很大的注意。同樣如此,這樣的報導在Captain F.Brinkley的《日本的歷史、藝術與文學》《Japan,its history,arts and literature》和B.H.Chamberlain的《日本物》《Things Japanese》,并沒有提及鐵壺。
在歐洲文學作品第一個提及鐵壺的是由一個德國地理學家J.J.Rein發表,他在1874~1875年居住于日本,根據其心得在1886年出版了《日本旅行和研究》《Japan nach Reisen and Studien》。在書中明確提到由鑄鐵制成與用銅蓋的鐵壺,是由來自京都的金壽堂和來自大阪的龍文堂所制作。
他還介紹了外觀和整體的鑲嵌工作,并提到了特殊表面的處理方式。幾乎在同時由美國一位動物學家E.S.Morse也發表了《日本的家園和環境》《Japanese homes and their surroundings》一書。Morse則用圖畫表現使用鐵壺煮水的方式,說明如何用鎖鏈條將鐵壺懸掛在壁爐上。
另一個英國當代作家,同時也是冶金學家的W.Gowland,在1899年前于倫敦的日本文化協會宣讀了一份有關《舊日本的金屬工藝》《Metals and metal-working in old Japan》報導,文中他提及鐵壺,著重報導當地人用銅作為裝飾的金屬容器和餐具使用,并說明鐵壺為用于煮水的容器并富有裝飾葉面條紋的金屬細工。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發現,即使在日本的書中,鐵壺幾乎完全被忽略。例如W.H.Ukers的《關于茶》《All about tea》此書一千多頁中,一半以上是介紹關于中國和日本的茶葉,只有一個例外是A.Berliner在《日本的茶風氣》《Der teekult in Japan》一書中提到,當茶道禮儀在茶室外進行時,交茶盒和鐵壺一起使用,而不是使用竹勺取水且有有耳環的茶釜。
這種信息的缺乏,愛好鐵壺及茶葉的鑒賞家R.Castile在《茶道》《The way oftea》表示感到遺憾,他說:[鐵壺幾乎沒有任何資料,這是一個不幸的遺漏,并需要從頭摸索才能學會使用的]較近期(大約1981年)由Kodansha出版的《日本茶壺》《Japanese teapots》的一書,
1770年民眾在茶室飲茶賞景的景象
作者簡短地提及鑄鐵茶壺以及鐵壺的使用,而在《日本手冊》《Japan Handbuch》的主編Hammitzsch則也有提到鐵壺,但從照片上可以發現,他肯定把鐵壺和茶釜給混亂了。
在日本只有小部份的人體驗到鐵壺的價值,他們大多出生于二次大戰之前,并且習慣于家中使用鐵壺,但這不能提供進一步的資料。
1790年起,民間利用鐵壺煮水的景象
在日本手工業一個重要的參考書《日本的工藝》《Nihon no kogei》(1976年),有一卷為<金屬工藝>。文中提到向來注重傳統技術和制造釜的盛岡巖手縣,也是傳統方法制作鐵壺而聞名。因此對于鐵壺制造的技術提供寶貴的資料。
擁有18卷的大百科全書《大日本百科辭典》《Dai nihon hyakka jiten》還提到一個重要的參考信息。文中為鐵壺提供了入門的資料,說明青銅蓋(簡稱銅蓋)的應用和黃金和白銀鑲嵌的裝飾品等,在鐵壺的形狀上并不少見。
無論從日本或西方文學中,可以發現雖然鐵壺和日本19、20世紀的歷史發展及社會背景雖然是息息相關,但是不論是一般使用,還是使用技術或制造過程等相關鐵壺知識,都是不完整且沒有系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