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世界里崇尚清幽孤寂的境界,作為茶具的鐵壺,傳承至今已迂近400年。
日本鐵壺,日文是稱為鐵瓶或急須。鐵壺在庶民間開始普及是在在江戶時代天明期(1780年代),而從幕府到明治時期,民間鐵壺的使用更加普遍。鐵瓶的產地最有名的是京都三條釜座、山形鑄物、長濱的晴壽堂、京都的龍文堂與南部鐵器,其中龍文堂乃以它的銅蓋而聞名在日本甚至有人只買銅蓋。
制作一把鐵瓶需要多達80道以上的工序,想要獨自一人完成須修業至少15年,若要將自己的名字篆刻于瓶上,則需要近40年的修業時間。
眾多紛繁的工序中才能誕生出經久不衰的作品。拿“鐵包銀點金龍紋壸”為例,光看到名字就能感受到工序的復雜程度了,此壸的作者柳富甚次郎是一位金工名師,“鐵包銀點金龍紋壸”屬于異材質結合的茶具,需先經過反復的鍛錘、加熱、延展、純化鐵礦砂中的雜質才能將鍛造出一體成形的外襯,這個時候才能進行下一步,制作銀質的內襯,最后二者謀合后還需再同時錘鍛。
此壸經百多年使用后包漿古樸渾厚,為目前日本發現唯一有如此獨特精工技藝并保存完整之美的古壸。僅介紹這一道程序就已覺繁瑣了,可想那一道一道工序背后的手工職人是怎樣的細致與耐心。
“器以載道”所載之道,也有賴于藝術家不同的見解。因此,每個“器”之“道”不一,但仍為大同,若是人人都能夠保持物我和諧之道,在允許他人自在的同時,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場,在自我考慮時也不失去對于整體的關懷,生命定能更加喜樂。而“茶”與“水”則貫穿這一法則,在湯水與茶葉發生碰撞的一霎那便是永劫,萬物都在涌動。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懷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這種近乎宗教的心態,將茶文化演變成了生命美學,蓋技也而能近乎道矣。
繁復的工序之后就可以看到初步的壺型,壺型也是頗有學問的,最受人垂青的是代表南部鐵瓶的“南部型”,其呈現出的縱長感猶如流暢的山形,常施以霰紋,是高級鐵瓶的翹楚,就像富士山落滿了雪,所以也被稱作“富士型”;還有底部圓潤的“鐵缽型”,綽號“柚子型”;而“尾垂型”與“萬代屋型”尻型底部比瓶身略小的特征減少了熱源對瓶身的損害;而“鈴蘭型”、“棗型”顧名思義由植物靈感而來,與現代水壺也更多份相近。“圓日型”顯然是對日月的想像,尺寸也縮小許多,圓圓的可愛造型是現代居家人氣的逸品。
壺上肌理紋樣是美的集中顯現,近3000種傳統的紋樣中尤以霰紋最為出名,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霰紋的鐵瓶即便在大雪時節煮茶也屬應景之物,山水、人物、臺閣、花鳥、魚獸,曲盡其妙。
其他的如龜甲紋、線紋、櫻紋也是常見的紋樣,而“無紋”所呈現出的鐵與鑄型間自然形成的凹凸肌理。“無”,因其無所不包,也就無所不能。也是對斯人、往事的一種饒恕。
從紋樣上理解,對于同屬東方文化體系的中國人來說也不難理解日本壺的紋樣含義。三德堂的鐵嵌金銀花開富貴壺來便是很好的代表,三德堂是明治時期獨特的堂號,“堂號”和堂口里的釜師是離不開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名釜師,名釜師也就相當于我們中國的紫砂壺的名家,三德堂做工嚴謹可惜無優秀金工師傳承,此堂號作品極為稀有,壺上用整塊銀雕鑿而成牡丹花開、與金銀蝴蝶雙雙對對,和中國傳統一樣象征著金玉滿堂、花開富貴、圓滿吉祥。而把手上的葡萄藤蔓象征多子多孫。整把壺的壺身、流、把、蓋、鈕皆呈圓滿,這樣的一氣呵成很符合東亞人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寓意。
煮茶的過程是一段時光的孕育,一動一靜間潛藏著日本人獨特的處世方式,的也是茶人借由鐵瓶訴說的悠遠。之所以說是鐵瓶在“訴說”是因為鐵瓶中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視但有趣的地方,這便是它的鳴聲,有的像風吹松的聲音,有的如波濤在翻滾,依工藝師的加工而不同的效果。
聲音的產生基于三個部分,一是底部所裝的響片,這是釜師精心制作的響片,因為有這種響片所以鐵瓶才會有悅耳的聲響;二是壺蓋發出的鳴叫,但此時打開壺蓋時要小心,因為水蒸氣上升,所以容易燙手;三是底部故意設計的凹陷所發出的聲音,所以伴隨著火的大小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響。
“器以載道”所載之道,也有賴于藝術家不同的見解。因此,每個“器”之“道”不一,但仍為大同,若是人人都能夠保持物我和諧之道,在允許他人自在的同時,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場,在自我考慮時也不失去對于整體的關懷,生命定能更加喜樂。而“茶”與“水”則貫穿這一法則,在湯水與茶葉發生碰撞的一霎那便是永劫,萬物都在涌動。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懷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這種近乎宗教的心態,將茶文化演變成了生命美學,蓋技也而能近乎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