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急須(KYUSU)一詞系由中國福建一帶對一種橫柄壺“急燒”(或稱“急燒仔”)的稱謂轉化而來的,特指現今日本一種專用于泡制散茶的茶壺。急須壺多為橫柄,采用左側把的形式,壺嘴和握柄成九十度角,握柄和壺身亦成九十度角,方便使用人右手持握。由于壺把和壺身有一定距離,持握時不似大部分的彎柄壺那樣要小心防止燙傷指背,易于使用,這種款式的急須壺也叫橫手急須,應該是日本急須壺最初的形態。
中國散茶也在這日本戰國時代傳入了日本。
由于散茶泡制技術簡單,只要有水壺、茶壺、茶杯三樣茶具即可隨意沖泡,即使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一般人也可以輕松使用,易于自用和待客,大大迎合了日本平民階層對茶的向往和需求。因此,散茶開始在日本迅速流行,而中國產的散茶茶壺也就被日本人大量仿制。
大概是由于當時中國貨物的出口主要依靠閩粵一帶的港口,而相較于中國國內頗受士人追捧的各類瓷器、紫砂等材質的茶壺,閩地百姓自用的陶壺急燒壺使用起來更方便、更廉價,產量也高,因此,急燒壺開始被大量引入日本,并被日本的陶人大量仿制,成為了日本散茶茶壺的主流,乃至日本散茶茶壺也依照急燒壺的音譯被統稱為急須。更依照茶壺握柄的位置,形態的不同,將橫柄茶壺、彎柄茶壺和提梁壺分別命名為橫手急須、后手急須和上手急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