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瓶,以生鐵為原料,用傳統鑄造工藝,以及通過后期的手工打磨成型的茶壺。兼具養生、觀賞和收藏價值。
鐵瓶最初是與茶釜在相同年代出現的。最初的鐵瓶被稱為手取釜,據史料記載手取釜最早出現在延慶2年(1309年)的室町時代,手取釜的用途多為藥用。
手取釜是室町幕府時代的作品,與現在的鐵瓶不同底部有三足為支撐點。
如上圖:手取釜:天明作 野村美術館藏(口徑147mm,壺長249mm,壺高179mm)
在1750年代,現代的鐵瓶由三代小泉仁左衛門設計制作成型,三代小泉也就成為了現代鐵瓶的締造者。在日本江戶末期(1860年代),六代小泉制作了惠比壽大黑大入葉文鐵瓶,這個作品是針對商家販賣而特別設計的作品。各商家也對此作品有著極高的評價,并且把六代小泉所制作的作品稱之為南部鐵瓶。從此鐵瓶在普通大眾間也不斷的普及,南部鐵瓶也名聲大噪。
如上圖:惠比壽大黑大入葉文鐵瓶:六代小泉作(口徑106mm,壺長137mm,壺高115mm)小泉仁左衛門藏
大正9年(1920年)鐵瓶生產也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因此,各大鐵瓶制作釜師相聚一堂開展了鐵瓶制作討論會,并且邀請多位茶道名家作為審查員鑒賞作品。但是由于釜師制作的作品設計非常獨特不適合日本茶道精神,所以茶道名家建議釜師在鉆研制作技巧的同時也應該學習日本茶道文化。在這些釜師中最為突出的就是13代鈴木盛久(1896~1976),13代盛久接受了茶道名家的建議,不單學習了茶道,并且自己也建了一所小茶室對茶道文化進行了刻苦的鉆研。最終,13代盛久把茶道文化融入了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并且被授予了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人間國寶)的稱號。盛久最經典的代表作日之丸也是融合了茶道文化后孕育而成的作品。
如上圖:日之丸:盛久作(口徑87mm,壺長130mm,壺高210mm)
明治時期以后,南部鐵器(盛岡,水澤)的鑄造業有著飛速的成長,在昭和31年(1956)鐵瓶的產量到達了頂峰,月生產量達到了5000個。但由于需求減少,整個鑄造產業也面臨了極大的考驗。京都的龍文堂在江戶中期(1715~1845),使用了蠟型制作法來制作鐵壺,所制作的鐵壺細致精美,紋理清晰,但由于戰爭原因,產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山形鐵瓶是在明治維新時期(1868~1911)逐漸開始制作鐵瓶,鐵瓶制作始于盛岡(南部鐵器)的委托制作。在1945年戰后時期,山形鐵瓶受到了釜師長野垤志的指導使鑄造技術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