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日本老鐵壺的緣起,是絕對不可脫離茶道的,日本茶道史載應溯源于中國的唐朝,當時日本國家派往大唐的僧侶將中國的佛教與茶文化帶回本國的同時也將中國的茶種遍全島,及至中國的宋代更有日本禪僧榮西大力弘揚中國茶道禮儀,并撰寫著名茶書《吃茶養生記》宣傳茶之養生益處與功效,以致飲茶習慣從日本的寺院擴及民間,茶道文化油然興盛。
我們所說的日本鐵壺,日文是稱為鐵瓶或急須。在江戶時代天明期(1780年代)的古文書中有記載鐵瓶(鐵壺)此名稱,由此可推知鐵壺在庶民間開始普及是在此時期,而從幕府到明治時期,民間鐵壺的使用更加普遍。鐵壺在起初的日本茶道中稱之為鐵釜,鐵釜是沒有提梁和壺嘴的,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來,就像我們今天從湯盆里往外舀湯。
由于這樣用起來很不方便,后來就有聰明人把鐵釜的一面造出了一個向外倒水的壺嘴,俗稱為“流”,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個能將釜提起來的提梁,這樣再用這種鐵器皿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這樣的鐵容器就是鐵瓶,也就是現在的鐵壺。
制作一把鐵瓶需要多達80道以上的工序,想要獨自一人完成須修業至少15年,若要將自己的名字篆刻于瓶上,則需要近40年的修業時間。眾多紛繁的工序中才能誕生出經久不衰的作品。拿“鐵包銀點金龍紋壸”為例,光看到名字就能感受到工序的復雜程度了,此壸的作者柳富甚次郎是一位金工名師,“鐵包銀點金龍紋壸”屬于異材質結合的茶具,需先經過反復的鍛錘、加熱、延展、純化鐵礦砂中的雜質才能將鍛造出一體成形的外襯,這個時候才能進行下一步,制作銀質的內襯,最后二者謀合后還需再同時錘鍛。此壸經百多年使用后包漿古樸渾厚,為目前日本發現唯一有如此獨特精工技藝并保存完整之美的古壸。僅介紹這一道程序就已覺繁瑣了,可想那一道一道工序背后的手工職人是怎樣的細致與耐心。
繁復的工序之后就可以看到初步的壺型,壺型也是頗有學問的,最受人垂青的是代表南部鐵瓶的“南部型”,其呈現出的縱長感猶如流暢的山形,常施以霰紋,是高級鐵瓶的翹楚,就像富士山落滿了雪,所以也被稱作“富士型”;還有底部圓潤的“鐵缽型”,綽號“柚子型”;而“尾垂型”與“萬代屋型”尻型底部比瓶身略小的特征減少了熱源對瓶身的損害;而“鈴蘭型”、“棗型”顧名思義由植物靈感而來,與現代水壺也更多份相近。“圓日型”顯然是對日月的想像,尺寸也縮小許多,圓圓的可愛造型是現代居家人氣的逸品。
壺上肌理紋樣是美的集中顯現,近3000種傳統的紋樣中尤以霰紋最為出名,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霰紋的鐵瓶即便在大雪時節煮茶也屬應景之物,山水、人物、臺閣、花鳥、魚獸,曲盡其妙。其他的如龜甲紋、線紋、櫻紋也是常見的紋樣,而“無紋”所呈現出的鐵與鑄型間自然形成的凹凸肌理。“無”,因其無所不包,也就無所不能。也是對斯人、往事的一種饒恕。從紋樣上理解,對于同屬東方文化體系的中國人來說也不難理解日本壺的紋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