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鐵器的傳承相較京都鐵壺要久遠的多,原因一是因為南部鐵器的定位擁有更多的消費群體,另外便是歷代南部藩主的支持。今天就和大家細聊聊南部藩主、釜師與南部鐵器間的恩怨糾葛。南部藩是日本江戶時代位于東北地方陸奧國一個藩屬領地(相當于現今巖手縣中北部及青森縣東部),藩主是南部氏。因為以盛岡為中心,又稱盛岡藩,盛岡藩的支藩是八戶藩及七戶藩,藩主同樣是南部氏家族的成員。
再向各位闡述一下南部鐵器的來源,為何會有南部鐵器的產生?那要從鐵壺談起,我們首先不能否認的是鐵壺的發展離不開茶道的傳播。茶道最先流行于富人階級,早期南部藩主重直公在茶道上的造詣是頗深的,更因為自己的領地內產出良質的鐵,所以于1659年聘請京都的小泉仁左衛門清行(在廣辭苑查南部也可以得到此資料)來制造茶釜,此可說是南部鐵器的起源。南部歷代藩主對產業和文化一直十分關心。8代藩主--利雄公對茶道可謂癡迷,不僅是他身邊的人,就連城里的武士、商人都受其影響,愛上了茶道。御用釜師制作的湯釜,被幕府和各藩主作為送禮佳品,使得“南部鐵器”名聲大噪。
茶道的盛行在藩內行成了各種流派。8代藩主利雄公統一了藩內的茶道,并且拜師在第三代御釜師--小泉仁左衛門的門下,嘗試自己制作茶具。當時的上層社會,視茶道為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官員之間的交往都是在喝茶的同時建立的。此時,流行一種新的煎茶法,小泉仁左衛門嘗試改變現有的喝茶用具,思考著“用鐵瓶代替湯釜泡茶”。于是,在湯釜上鑲嵌一個壺嘴,添加一個壺把。改良后的鐵瓶比湯釜,使用起來更方便,很快就被廣泛傳播。此后南部鐵瓶的發展,基本上就不脫離這個雛型。
如果說京都鐵壺的發展離不開龍文堂與金壽堂兩大體系的貢獻,那南部鐵器便離不開南部藩主與四大家族的貢獻。南部藩主專屬御用鑄造師除了上述的小泉家還有有坂家、鈴木家、藤田家,這四大家族可謂是奠定了南部鐵器歷史上的地位。有坂家的初代茂右衛門信義是京都人,第七代茂吉右衛門吉家到了甲州(山梨縣),明德年間(1390-1394年)為南部氏工作,也跟隨到陸奧國。第十三代時移居到盛岡,在鑄造上也獲得很高的評價。鈴木家的始祖,是寬永十八年(1641年)受到藩主之召喚,從甲州(山梨縣)過來的鈴木縫殿家綱。鈴木家在當時以梵鐘、燈籠等作品聞名,在幕府末期也受命,從事大炮的鑄造。鈴木家后來分成兩大系統,一為忠兵衛系統(鈴木主善堂),一為喜兵衛系統(鈴木盛久工房)。
藤田家也是出身于甲州(山梨縣),在其第二代時,定居于盛岡。一開始主要是生產鍋類,因品質良好有“鍋善”的美名,后來受到藩主的重用而成為藩的專屬鑄造師,于幕府末期,也開始制作鐵壺,以豪華絢爛聞名。上面四家,后代便以御釜師小泉、御鑄物師鈴木、有坂、藤田等稱號,將其精湛的技術流傳至今,也可以說南部鐵器主要是以這四家為核心,發展而來。明治41年,大正天皇還是皇太子時,到東北地方巡查,參觀當地各縣的特產。巖手縣南部藩主御釜師(第八代仁左衛門)制作的鐵瓶和湯釜,也被列在行程之中。
如此一來,東京為首的全國各大報紙刊登了這一事件,使得南部鐵瓶和湯釜的知名度上升、人氣大漲。與陶土燒制而成的土瓶相比,更顯其堅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廣受當時民眾的喜愛。雖然南部鐵器,已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品牌,但好景不常,后來因為戰爭的關系,制造武器所需的相關資源,鐵、銅等金屬,都受到了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政府征召了大批鑄物師、釜師等從事武器的生產。對此,8代小泉仁左衛門為了保存從古至今的制作技術,說到“擁有300多年歷史文化傳統的南部鐵瓶也因此一時之間銷聲匿跡,享有300年歷史的技術也因此消失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日本開始從國外引進洋鐵,并留下少部分人,從事湯釜、鐵瓶等鐵器的制造從而保留制作鐵器的技術。
禍不單行,戰后民間開始流行使用輕金屬(鋁)所制成的產品,原本從事鐵制品制造的店家,紛紛關門大吉。南部鐵器,雖說是全國知名品牌,但也難逃即將沒落的宿命。政府為了挽救逐漸消逝的日本傳統工藝,于昭和50年,制訂了《傳統工藝產業振興法》,南部鐵器被國家指定授予傳統工藝品的稱號。在政府的扶持下,南部鐵器才得意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