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鐵瓶,大約出現在二百五十年前左右。這時期的日本,在不同地區產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極品鐵瓶。在明治末期至昭和十年間,鐵瓶的生產最多,從京都、大阪開始,以南部、山形、高岡、名古屋為出產的中心。我們這里是介紹關于鐵壺的制作,偏為概述,望知悉。
鐵瓶基本上以“鑄造”技術制作,而作手通常稱呼為“鑄物師”。鑄造是將生鐵跟銅等合金溶解后灌進模型的技術,鑄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屬甚至陶瓷。到明治末期時,只有雙型鑄造與蠟形鑄造兩種制造方法,在進入大正、昭和時代后,又發明了生型鑄造技術。鐵瓶瓶體的制作是用的鑄造法,但手把部分的制作通常是將鐵加熱軟化后加工制作。近江的龜文堂跟江戶的名越系還鑄造出了有特殊弧形的把手。
對鐵瓶而言,瓶蓋與蓋鈕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南部跟山形地區,鐵瓶的本體跟蓋子通常是同一材質的,但在以京都為首的其他地區,瓶蓋是銅質的,并主要用金、銀或是玉石的鑲嵌后,再加以打磨。
為了方便拿起蓋子,蓋鈕的制作與組合是非常復雜的。制作蓋鈕時,首先蓋鈕要有鈕心,然后蓋子跟蓋鈕之間要有座金,要有能將蓋鈕轉上蓋子的臺座,最后為了讓蓋鈕不會脫落,還需要有天座。
把手、瓶蓋、蓋鈕的制作技術,跟鐵瓶本體的制作技術完全不同,光靠一個釜師完成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所以鐵瓶的制作,必須是各種鐵瓶職人技藝的集合。
鐵瓶的生產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比較大規模的工廠制作,廠內或廠外會有負責不同工序的專業職人,可以大量生產,另外一種就是釜師純手工生產,數量會很少。
一般來說,江戶時代的鑄物師不會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只有專門做鐵瓶的釜師,會在放湯釜與鐵瓶的木箱上署名。明治時期以后,鑄物師為了跟其他人的作品區分,會在鐵瓶的瓶身或是蓋子的內面刻上“銘”。
后來京都、大阪地區的鐵瓶也開始在瓶身上刻下銘。龍文堂是這之中最享有盛名的,因為龍文堂鐵瓶的品質非常高,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為了跟其他堂口作區分,龍文堂不僅在瓶身上刻下銘,還在蓋子上也加上銘。
明治四年,幸田露伴出版的《名工出世譚》,有關于龍文堂的如下描述:在京都都享有盛名的龍文堂鐵瓶屋,隨著時代的變遷、世人的喜好的變化,在天地荒作的鐵瓶注下龐大的功夫,華麗的外表、唐草模樣、奇怪的巖組等,制鑄各種不同新品而獲得身價,說起來最一開始只是模仿同業的他人作品,為了做出更加珍奇的作品而競爭。
從文中可以判斷出,當時的龍文堂已經取得了很好的評價,并生產了很多形態不同的鐵瓶。
到后來龍文堂的鐵瓶更加流行,很多跟龍文堂無關的店家,也擅自在蓋上刻下“龍文堂造”的字樣。所以現在有很多蓋子里刻有“龍文堂造”的鐵瓶,實際上都不是真品,真品非常稀少。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從那時(明治四年)起,鐵瓶愛好者就因誤信蓋子上的龍文堂字樣,把仿品當做真品去珍藏和使用。
事實上,很久以前日本就開始研究日本茶道中使用的湯釜,整理出了造釜師系統,但在鐵瓶方面,除了南部鐵瓶釜師有較系統的整理外,其他地區釜師系統都沒有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