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的起源還可以分成二個層面來探討,分別是“前身器皿”和“原型器皿”。
前身器皿
當時有很多的陶瓷器皿正被流行使用,他們的外形與鐵瓶有著很大的相似處。由于使用上的需要,鑄造師開始模仿這些器皿的形狀,制作鐵瓶的想法由此萌生。
手取釜
手取釜又作手持釜,是一種具有出水口和橋式手柄的釜。手取釜由鐵鑄成,從外表看似一個很大的茶壺,一個小的手取釜和容量大的鐵瓶的相似的。事實上,在日本的北部,大鐵瓶有時就被當作一種為手取釜的水瓶使用。一般手取釜的容量大約是四公升,而一般大小的鐵瓶容量約為手持釜的三分之一。手取釜第一次被記載約為1554年,為天明鑄造師制造,具有出水口、手柄,形如一個土瓶。手取釜被當時的品飲者在茶道儀式中使用,外型具有天明的特征。
銚子
銚子一般是由鐵鑄成,但是也有少數(shù)是由銅和陶瓷做的。鑄鐵銚子始于正志時期(1392-1572),外觀具有一個蓋子和頂部的手柄,其特征則是釜身具有水平線與頂部開口,以及釜的底部具有三個鑄鐵的足點。
藥罐
德國物理學(xué)家西門波立,在1665年為了抨擊歐洲過度使用茶和煙草的評論。為了在書中列舉圖示,他畫了中國和日本使用的茶具的圖。這些圖帶有壺嘴和手柄的銅質(zhì)茶壺,壺身下面都附加一個圓柱形的儲水盤,放置于一個保持熱水的茶具里。它是一種日本在各種場合會帶上的茶具,例如旅游、野餐等。這種壺的上部和歐洲小號茶壺很相似。約1700年,被稱為藥罐的銅水壺在日本出現(xiàn),但其并沒有具備圓柱形可移動的蓄水盤。一般被放置于釜上,主要功能為水加熱。
土瓶
江戶時代早期(1600-1868),沒有上釉的土瓶被用來裝茶并被廣泛使用;這種方式是從浸泡中醫(yī)草藥轉(zhuǎn)變而來,主要使用在江戶和京都兩個當時日本重要的城市。土瓶在幾個世紀以來都保持著茶壺的形狀,并作為一般家庭使用器皿及餐具的重要功能。
原型器皿
在1750年左右,日本出現(xiàn)了大量之類形態(tài)的器皿,它們和鐵瓶在形狀上明顯相似。從繩文土瓶和釜于形、料、工序等特征可發(fā)現(xiàn),鑄造師在創(chuàng)造鐵瓶前夕,極有可能以此雛形為參考。
繩文土瓶
繩文土瓶有著典型的茶壺形狀,由素?zé)奶胀林瞥桑a(chǎn)于古時期的日本。從日本挖掘出的最早鐵壺,據(jù)說起源于繩文時代晚期(西元前2000-前200)。這些器皿已有茶壺的雛形,身形為球狀。附橋形手柄及壺嘴。由于當時品茶文化還沒有從中國流入日本,因此其功能可能是用于浸泡草藥。在中國、日本和韓國用無秞的陶制壺煎藥是十分古老的方式,至目前這種方式仍然在使用中。在大和時代,被稱為土師器的素?zé)裏o秞陶器,逐步演變成為接近陶瓷制品的形式。一些土師器與當代的茶壺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從一些土師器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煤灰的痕跡,藉此可以推定它們以前是裝水的容器。繩文土瓶為第一種舊式土瓶,在日本其被認為茶壺族系的第一代。
釜
釜的出現(xiàn)可以追究到中國唐代對于磚茶飲品的習(xí)慣,日本第一次出現(xiàn)則是于奈良時代(645-781)。釜從一個單純作為裝熱水的家用陶器,發(fā)展到用于不同的目的。例如在十一世紀的日本,人們每天都會使用這種水壺,然而這并非為了存茶而特別制造的。當抹茶傳到日本時,煮水的水壺仍為廚房用具。廚房里有個裝鍔的釜,作為防煙物,置于煮飯的泥制灶爐上。這種早期的樣本,為傳統(tǒng)類型,其后被認是晚期茶道釜的原型。有幾幅起源于十三世紀的畫卷,表明當時人們普遍接受品茶,但仍在廚房中進行。
十四世紀中期,品茶環(huán)境已有了改變,由廚房移到廊中(即廚房與客廳間的走廊)。將本來用于燒水,具有車輪凸緣的釜,放在走廊的風(fēng)爐上。這種釜的兩邊都有一個蓋子和環(huán)形圈,透過鏈條可以在壁爐上方使用。當時釜只是單單用于燒水,燒好后水就會被倒入另一個湯瓶內(nèi),釜的功能性與晚期的茶道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