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銀”與人類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日本銀製品的出現約與中國唐代同期,其與中國唐文化不無相關,而銀壺、杯、盤、皿等茶道具等之出現應是江戶中后期,一開始是宮廷、貴族所專有,后來才慢慢在民間流傳,這與江戶末明治維新有密切相關,而這時期的銀制茶道器皿更是藏家竟相搜尋的目標。
日本茶道源起于唐朝,是派遣到中國的日本僧侶,將當時中國唐朝的佛教和茶文化一起 帶回日本。日本的茶器大都起源于中國,說起煮水的利器就不可不說日本銀壺,因銀這種金屬傳熱好,本身潔凈無味,而且熱化學性質穩定,不易銹,不會把水煮出怪味來,所以很受很多茶客的青睞。而銀壺的來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國唐代時期。
人類發現和使用銀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了。而銀器在中國唐代曾經輝煌一時。那時的金銀器產量有限,使用者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所以制造的金銀器都是華美尊 貴,彰顯皇家氣派。"鳳凰尊畔飛金盞,絲竹聲中醉玉人",道出唐代金盞等貴金屬器皿的使用頗為流行。在法門寺地宮出土過一套精美的金銀茶具,是我國目前所 知時間最早、組合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這組包括了從茶葉的貯存、烘烤、碾磨、羅篩、烹煮到飲用等所 用器具。這套金銀茶具,有茶籠、茶碾、茶羅子、茶爐、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調料盛器等,與我們現在看到的茶具是非常接近的。
隨著中國的飲茶文化和茶道具的流傳,日本把"茶道"引入到本國,并結合自己的文化特征發展成日本本土的茶文化。我們看見的鐵質、銀質、金質的"湯沸"在日 本是用來煮水。鐵壺比較常見,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見到。鐵壺傳入了日本,在日本的江戶時期鐵壺就被廣泛使用。明治時期,鐵壺幾乎家家都在使用。銀壺和金壺 本身就是貴重金屬所制,并且是手工鍛打制造,所耗工時也很長,往往要月余,所以屬奢侈的器物,必是貴族階層才能使用。
日本銀壺的制作流程
1、選取大于壺徑的老山櫻木段(山櫻木的相性最適合純銀壺的加工);分別在山櫻木斷面和圓銀板中心畫出壺底面的圓。
2、根據工藝師經驗掌握的壺型曲線,在削去山櫻木同時,使銀板慢慢貼合山櫻木成型。此過程看試簡單,實際很吃功力,每切削薄薄一層山櫻木,使銀板受力貼合上山櫻木后,就要進行一次退火,如此重復幾十次,為的是保證成品后銀不“澀”。
3、銀壺成型過程中,壺的厚薄也發生了變化,工藝師要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堆積的厚余部分切削下來。
4、最后,壺成型后把壺內的山櫻木搗爛取出,再退火。日本銀壺和其它壺的區別在于加工工藝,此工藝的壺壺底無焊接,壺形飽滿銀色正音純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