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興起,帶動了茶道具的發展。這些年日本老鐵壺一躍成為中國收藏市場的寵兒。人們不禁想問,日本鐵壺倍受青睞的外衣下,究竟藏著怎樣的歷史文化淵源?
都說日本茶道,是中國古茶道的活化石。于是老鐵壺的出現,要先從日本茶文化講起。大唐盛世,八方來朝,日本遣唐使將飲茶**俗帶回日本并在寺院里流傳。到鐮倉時代,相當于我國南宋,一位法號榮西的僧人,將中國的茶種引入日本種植,隨后出現了專門用來煮水的鐵鍋,即茶釜。茶釜基本上就是一個沒有壺嘴和提把的鐵壺,每次燒好水都要用勺來盛水,較為不便。
到了江戶時代(1615-1868年)中期,日本釜師開始將小的茶釜加上壺嘴和提把,形成了與中國紫砂壺外形異曲同工的特殊器物——鐵壺。最早時,日本鐵壺采用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如“漢詩”、“梅蘭竹菊”、“歲寒三友”等,老鐵壺上的銘文全部采用漢字,從不使用日本假名。
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飲茶風氣愈演愈烈,鐵壺變成茶具的一部分。它們通常被精心裝飾,甚至在壺面上鑲金、銀、銅等裝飾。在西方國家,這類作品能從私人收藏或博物館里找到,被歐洲人視為日本鐵工藝的代表。
日本鐵壺之所以備受推崇,一般來說有以下原因:
第一點,鑄造鐵壺的砂鐵礦,來自于二億年前噴發的火山溶巖或堆積層中。純度高,雜質少,不易生銹。以其燒水,可吸收水中的氯離子,并釋放出二價鐵,容易被人體吸收。鐵壺燒水能改善水質,使水更軟化、甘甜,口感勝過山泉水。鐵壺燒水沸點溫度更高,且保溫時間更長,利用高溫水泡茶,能激發和提升茶的香氣。尤其對于普洱老茶而言,因陳化時間較長,必須采用高溫水,才能淋漓盡致把其內質陳香和茶韻發揮出來。
第二點,日本的鐵壺工藝是代代傳承的,而且是純手工制作,所以制造出來的鐵壺絕對不會出現一模一樣的。老鐵壺的鑄造方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采用的是砂鑄技術和蠟模技術,每件鐵壺鑄好后,必須敲碎模具,才可取出。
第三點,除了燒水煮茶,日本鐵壺也多了賞玩、收藏的價值。燒水時能聽到鐵壺內發出松濤之聲,用茶時可見鐵壺沖泡自如的樣子,對坐的客人能看到鐵壺鑲嵌的一面,不論是素器還是金銀鑲嵌,均可顯現主人品味。
由此可見,透過鑄造方式,加之手工藝人藝術造旨不同,形成了老鐵壺特殊的歷史文化。然而,昭和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爆發,由于戰爭需使用大量鐵料,鐵制品均受到嚴密管制,鐵壺的產量也劇減。同樣遺憾的是,日本政府下令全面禁止開采砂鐵礦,當今冶煉方式也有所改變。
日本老鐵壺歷經百年歷史累積,外形獨一無二,是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亦是一件帶有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