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的出現,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94-1573年),因喝茶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嗜好,泡茶的工具十分發達,市面上便出現了專門用來泡茶的鐵釜。
到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15年),由千利休正式確立了日本茶道,那時就出現了專門制作鐵釜的“釜師”,而鐵釜就是鐵壺的前身。
鐵壺雖小,但講究頗多,僅一把鐵壺的鑒賞,就要從造型、落款、文字、圖案、壺嘴、壺口、壺把、壺蓋、壺鈕、鈕座、環付、鑲嵌、羽、臍(澆鑄口)以及尾垂這十五個方面去研究,真可謂壺小乾坤大,難怪鑄鐵壺成了引人入勝的玩家新寵。
日本第一個發明鐵壺的人應該是“三世清水家族的小泉人左衛門”,當時他將鐵釜的體積縮小并將其使用在茶道上,將把手與壺嘴加在鐵釜上,也因為這樣的改良,讓他成為第一個發明鐵壺的人。
堂號與名釜師
要了解日本鐵壺,就離不開日本老鐵壺的“堂號”和堂口里的釜師,特別是名釜師。所謂“堂號”,相當于今天的作坊或是公司,“堂號”可以泛指為鐵壺的品牌,象征生產廠家,堂號可以恒久,但是名釜師缺不能永生。通過壺身或蓋子背面鑄的堂號或者名款畫押,可以識別該壺出自何堂、何人、何時、何地。堂主相當于掌門人。名釜師類似我們中國的紫砂壺的制作名家,以他們精湛的手藝,為個個堂號留下不朽之作。
京都鐵壺四大名堂
在鐵壺愛好者的心目中,京都鐵壺四大堂號: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與藏六堂的鐵瓶無疑是值得追求的高品級藝術品。龍文堂的安之介、龜文堂的波多野正平、金壽堂的雨宮宗兵衛與藏六堂的秦藏六也是聲震鐵瓶界一時的風云人物。明治時期,是日本鐵瓶的輝煌時期,名家輩出,但多在四堂之列。
龍文堂是京都鐵壺第一堂號,原本是鑄銅世家,其初代四方龍文為丹波龜山藩士,精于制銅手藝。其于明合元年(1764年)在京都發明用蠟型鑄造的方式來制作鐵壺。6代目安之介當家時是龍文堂最鼎盛的時期。波多野正平是安之介的底子,后來另辟龜文堂,而秦藏六則是波多野正平的親弟弟,也曾師事安之介,后來獨創藏六堂。
而龜文堂的作品則更多體現了問人的雅興,寄寓山水的情懷充斥其間。“觀山則情動于山,觀海則情動于海。”鐵瓶上山水畫的動人之處就在于能以清新、高雅、悠然的畫面浮于器物之上,直接地進入人們的眼球,以深刻的意味使人產生共鳴。兼收并覽養內蘊,意象應時景色新。相比于龍文堂,這更是波多野正平在精神世界的升華。龍文堂與金壽堂應該歸于素壺一類,雖然也時有圖案文字之類的式樣,但從總體而言還是比較尚簡的。
鐵壺的特性
鐵壺的鐵含碳量較高,具有堅硬、耐磨、鑄造性好、導熱性優良的特質。更不可比擬的是,它壺壁厚實,因此保溫效果明顯。特別是在云南高原等地,以昆明為例,水的沸點僅在93度左右,使用鐵壺后水溫可提高至96——97度左右,對沖泡大葉種的普洱茶調出茶韻,更顯優勢。鑄鐵壺煮水后,能去除水中的氯,釋放出有利健康的二價鐵為人體所吸收,因此可以預防貧血,又能軟化水質,因此鑄鐵壺煮出來的水不僅帶有微甜,更比普通水顯得柔滑,泡出來的茶也就別有風味,能給茶湯起到加分作用。鐵壺裝上水后,重量翻倍,對茶藝師的臂力來說,是一個考驗。
京風鐵壺的特征
鐵瓶表面使用“漆”和“齒黑”(單寧酸+鐵)等溶液上色(叫京色)。成品鐵瓶外表呈茶褐色。這種風格是京都的工藝,認為鐵銹色和茶色結合所呈現的色彩最為完美,也是京都鐵瓶的價值觀所在。
第二個特征是鐵瓶蓋使用青銅,這是因為從中國唐朝傳來的銅合金(青銅)在日本茶道初創時期(1500年代)十分珍重,因為是從唐朝而來,所以稱其為唐銅,即使現代也廣泛用于鐵瓶工藝中。
京都鐵瓶的第三個特征就是在鐵瓶的內側底部有幾塊板狀突起,這樣的工藝是為了使壺內的水流更加充分而下的功夫。當時,日本茶道的茶師稱之為“鳴金”。
如果不是專業人士介紹,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鐵壺的聲音。這也就是京都鐵壺的有趣而特別之處。它時而像風穿越松濤,時而像海浪拍岸,每種不同的音效,都是鑄物師的杰作。
南部鐵壺的特征
四百年前,日本南部武將信直修筑盛岡城,做了藩主。盛岡擁有優質的鐵礦資源,對于鑄造鐵器來說是得天獨厚的,他請來鑄造師鈴木縫和釜師小泉五郎七等人,鐵器制造由此開始。第八代藩主利雄公鐘愛茶道,作為當時上層社會社交的重要活動,鐵制煮水器逐漸走入茶道中。如今,南部鐵器是泛指日本巖手縣的著名特產,特別是盛岡和水澤兩地用傳統鑄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鐵制品,包括:鐵瓶(水壺)、急須(茶壺)、火缽(火爐)、瓶墊、茶托、鐵鍋、風鈴以及花瓶等種類。
細膩的紋樣和厚重的著色是南部鐵器的特征,是盛岡引以為傲的傳統工藝品。它的古老歷史要追述到400年前,由于歷代南部藩主的極力保護,南部鐵器才能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