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伴隨經濟發展和茶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復蘇,作為茶文化物質載體的茶道具受到追捧。與之相應,茶道具也在藝術品市場嶄露頭角,風生水起。短短幾年間各拍行已紛紛推出茶道具專場,以日本鐵壺為代表的兼具實用與收藏性的茶道具,作為“年輕”的古董風生水起,短短幾年奠定了其收藏地位,受到各方關注。
日本茶道因很好地吸收和繼承了中國唐宋茶道的遺風,特別是將唐宋飲茶文化中注重茶之載體的特點很好地保留下來,在茶道界獨樹一幟,并形成了獨特的茶道具美學宗教。
日本茶道源起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后,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并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
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到十三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借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嘗各地茶葉來賭博的斗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并擴大交際。
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chà)”字上。“佗”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郁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閑”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占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鐮倉時代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更受到日本人的青睞,茶會也以有唐宋茶具而顯得上檔次。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
而熱心于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
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
禪茶一味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于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國寺院。
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里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系的茶道界的寶物,后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湯之中”的道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于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
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傳統的新生,中國茶道具文化發展之示
縱觀中日茶文化的發展史,可以得出諸多不同點。如日本更重視茶道文化為載體的茶道具,而中國更注重品茗。
日本茶道“是一種審美主義的宗教”,而中國經過歷史的演進,貴族茶道、禪宗茶道、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等流派不斷發展,不僅茶味和茶具都發生很大變化,同時,社會不同階層對待飲茶的觀念也產生不同的趨向。
“傳統手工藝術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類文明無論往哪個方向發展,這種手和心互動的創造力永遠都不會過時。”即使在現代化發展迅速的今天,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永遠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
隨著當下生活節奏的加快,雖然茶道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開始復蘇,但時過境遷,即使所謂中國茶道的復興亦遠非昔日格局。
所謂“器以載道”,由于日本走向超現世境界的茶道與中國的俗茶文化存在質的區別,因此國人更需以實際的態度對待茶文化及茶道具的新生。
我們只有深刻反省昨日輝煌和今朝困境的根本原因,改變傳統落后的理念,提高創新和市場意識,并吸取其他藝術的營養和經驗,走多層次創新之路,以適應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明天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