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很多期的鐵壺,其實無論鐵壺、銀壺還是其他茶道具都是為了飲茶服務當然也有收藏的樂趣,其實日本茶道具的流行并不是崇洋媚外。
這個和到日本買馬桶蓋是大不相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復古。日本抹茶道來源于中國的唐宋,煎茶道來源于中國的明代。
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唐宋時期的飲茶方式被日本學習去了,當時日本派來大量的留學生,也就是遣唐使,學了茶道以后,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朱元璋在明代的時候改團茶為散茶,兩宋時的斗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茶所代替。
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的方法,這個飲茶方法,也變成了沖泡,用開水沖泡。宋代煮茶的時候,有時候還放鹽,放一些作料,到了明代,是用沖泡的方法來飲了,飲品的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明代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非常簡便,天然成趣,可謂茶之真味,形成了一直到今天的飲茶方式。
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一直是明代的,日本既保留了中國唐宋的飲茶方式,就是說的抹茶道,也在明代引進了中國的飲茶方式,逐漸演變成日本的煎茶道。
中日文化的交流離不開遣唐使,也離不開我國僧人的貢獻,大家都對鑒真東渡應該不陌生,今天講煎茶道,大唐君要講兩位僧人。
其中一位高僧叫隱元,隱元及其弟子將中國已經普及的葉茶帶到了日本,最初用沸水剪煮,在日本被稱為“煎茶”。
具體講隱元是在他63歲的時候(1654年)攜帶了多名弟子遠渡重洋,乘坐了鄭成功的船只,自廈門來到了長崎。
隱元因其崇高的聲望和當地的僧人特別的疏通,不僅擔任了崇福寺的第四代住持,并于第二年9月自長崎來到了大阪的普門寺。
1658年,又被引薦給江戶的德川將軍,德川幕府當時被隱元的高僧氣度所折服,將京都附近的宇治地區的一片地給了他建造寺廟,當地的人元老們也慷慨的捐助。
隱元出于對自己家鄉的深切摯愛,就將寺院的名字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并完全依照他的家鄉寺廟來的建筑,精心策劃。這個萬福寺帶有明顯的中國特征,和其他寺廟完全不同。
在他晚年,他除了潛心的研究佛法以外,還親自制定了影響深遠的《黃檗清規》,并寫了《松隱集》、《松隱二集》、《禪余歌》等很多冊著作。他所繼承的完全是明代的禪林禮法和規矩,所以傳到日本的同是。
另外隱元同時創建了黃檗宗,與當時的臨濟宗和曹洞宗并舉,形成了日本禪宗的三足鼎立,興盛時寺院達到上千座,現在也有半數留存,萬福寺也就成了黃檗宗的大本山,連先期興建的長崎“三福寺”也皈到了黃檗宗。
黃檗宗的系統中存在一類渡來僧,就是中國來的高僧,日本稱之為渡來僧。今天要介紹的第二位高僧就是月海禪師,他就是著名的賣茶翁。
賣茶翁是煎茶的中興祖師。現在我們玩兒的所有的茶道具基本上都是那個時候定型的。賣茶翁賣茶20年,賣茶翁自己還有賣茶歌,叫:百兩不嫌多,半文不嫌少;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就是不找零錢。
月海禪師61歲的時候在京都東山開設了通仙亭,自備茶具,在大路上,擺地攤賣茶,由此得名賣茶翁,以后又形成了“黃檗松風流”“花月流”很多的所謂煎茶流的流派,前面都有黃檗兩個字,就是這個意思。
“煎茶道”奉賣茶翁為始祖,1928年又成立了“全日本煎茶道聯盟”,總部就設在萬福寺,并在這一年建造了賣茶堂,并設立了賣茶翁的紀念堂,只是一個十來平方的小屋,供奉著賣茶翁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