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鐵壺是日本鐵壺的基本形制之一,八景分別是指指夜雨、晚鐘、歸帆、晴嵐、秋月、落雁、夕照、暮雪八種紋樣。但你曉得八景是怎么來的嗎?
大唐君近來在整理鐵壺的形制,到八景形鐵壺時還是驚訝了一下。日本文化受我國文化影響較深,八景鐵壺就是一個例子。
瀟湘八景(版本一)
八景是取自中國湖南省洞庭湖的瀟湘八景,北宋宋迪曾作‘平沙雁落’、‘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
宋迪,字復古,往往不名而以字顯。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道弟,聲譽大過其兄。以進士擢第為司封郎。嗜古好作山水,尤工平遠,師李成。遠思高妙,筆墨清潤,禽鳥亦妙。又喜畫松,或高或偃,或孤或雙,以至于千萬株,森森然殊可駭。其瀟湘八景初未嘗命名,后人乃以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魚邨落照等目之。
瀟湘八景(版本二)
對古代山水畫家而言,瀟湘八景除了作為風景畫本身的審美價值外,還另有兩重價值,一是隱,二是諫。隱乃窮則獨善其身,有忿怨之情;諫乃達則兼善天下,含勸喻之功。北宋范仲淹因慶歷新政被貶,作《岳陽樓記》述懷,泄露了瀟湘八景的玄機:貌似寫景抒情,實為牢騷議政,有如屈原作《離騷》。
范仲淹的覽物之情、去國懷鄉之思,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涉及“吾誰與歸”的人生終極問題。當然,后來的畫家,不管文人也好,禪僧也罷,雖難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但也能各出機樞,納洞庭瀟湘之八百里山水于胸臆,并訴諸尺素筆墨。
瀟湘八景還有兩個版本,大唐君不介紹了,感興趣的壺友可去了解下。
近江八景
這個故事傳到日本室町時代的明應九年(1500)時,住在琵琶湖的浮世繪師歌川広重模仿宋迪也做可琵琶湖八景,分別為:石山秋月、勢多(瀬田)夕照、粟津晴嵐、矢橋帰帆、三井晩鐘、唐崎夜雨、堅田落雁、比良暮雪,后被稱為近江八景。
八景鐵壺多為八角形,即八面八景,為夜雨、晚鐘、歸帆、晴嵐、秋月、落雁、夕照、暮雪。
大唐君這里就有一把云色堂作,八角尾垂純金鑲嵌鐵壺,編號 : 45784。
大唐鐵壺譯制,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