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在1868年~1938年到達了興盛時期,在龍文堂的影響下,相繼出現了龜文堂、秦藏六與當時金壽堂被并稱“京都四大堂號”。龜文堂與秦藏六繼承了龍文堂失蠟法制作鐵壺的技藝,制作的鐵壺在某些方面甚至一度超越龍文堂,使鐵壺的制作工藝與藝術審美…達到新高度。金壽堂創辦人雨宮宗兵衛和同時期龍文堂的安之介更是一時瑜,奠定了京都鐵瓶的兩大體系。
這一時期,百堂爭鳴,名家與精品疊出,稱得上是鐵壺史上的盛世。
在這期間,眾多的國際博覽會讓世界認識了日本鐵壺,也令日本手工藝得以展示在世界面前,鐵壺在世界面前掀開了自己的面紗,露出驚艷的一面。
1873年的維也納博覽會是第一次世界級的展覽會,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日本工藝在維也納博覽會上大放異彩,在獲得很多獎牌和證書的同時喚醒了日本手工藝人的精神。它還使日本政府意識到出口的潛力。
這個成功使日本繼續參加了更多地方舉辦的博覽會,同時還確定了舉辦國內工業展覽會。特別是1885年日本參加了紐倫堡金屬制品博覽會,有99名日本工藝家展出了492件作品。
通過這些博覽會,日本的手工藝人發現裝飾華麗的藝術品比較受國外收藏者的青睞。因此,高質量且裝飾華麗的作品更多地被推到西方和博覽會上,滿足了那一時代的胃口。于是具有浮雕裝飾的鐵壺會被帶到歐洲博覽會上去銷售,不過這種情況并不太多。
這期間,日本國內政府意識到保護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保護國家藝術,同時對傳統日本手工藝術品走向世界保持著積極的態度。
1874年,日本政府支持成立了一個向世界銷售鐵壺的公司--起立工商會社-秋山,專門出口日本的藝術制品到國外,在1877年和1878年分別在紐約和巴黎開了分公司。
當時日本鐵壺已經成了西方社會認可的東方藝術珍品,受到了極大的推崇,很多西方商人從起立工商會社-秋山公司那里直接進購日本手工藝術品進行販賣,并且有了專門介紹日本藝術的雜志--《日本古董》,這使得日本鐵壺在歐洲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