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鐵壺煮水,一方面鐵壺會吸附水中的氯離子,另一方面鐵壺煮出的水中會釋放出鐵離子,可以補充人體每日所需的鐵質,還可預防及降低高血壓,對有高血壓的人很有幫助。
老鐵壺煮水能提高水的溫度,具有軟化水質,讓水變得甘甜,順口,口感厚實飽滿順滑,在品飲好茶時,有事半功倍加分之效,特別適合泡老茶或煮茶用。
因以生鐵為原料,透過鑄造方式,加之作者藝術造旨,形成老鐵壺特殊的文化。
今天主要討論的就是日本鐵壺鐵的問題。
日本鐵壺至少是嚴格按傳統工藝生產的,日本鐵壺是以白口鐵為原料.白口鐵是生鐵中的一種含碳量約2.5%,硅在1%以下因斷截面呈現白色而得名,
白口鐵中大部分的碳與鐵化合以碳化鐵Fe3C存在其碳和硅的含量較常見的灰口鐵少白口鐵的質地很硬且脆不容易切削不易進行機械加工主要用于煉鋼.
在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年-792年),中國式的精鐵冶煉技術開始傳入日本,以精鐵冶煉為職業的“金屋”開始在日本全國范圍內進行流動性的工作。
這種精鐵冶煉技術造在距今1600年前后就已經進入到巖手縣,比在日本全國普及煉鐵技術要早了300左右。”
由此可以認為日本最遲在公元1600年即已使用鐵器。
進而,日本當時的首都京都應該就有鐵器,包括生活鐵器,以至鐵釜(鐵壺的前身)使用。
傳統南部壺的用鐵也應是白口鐵,19世紀70年代,白口鐵向灰口鐵的演進。至少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中,并沒有對日本傳統日常用鐵產生較大影響。自西式高爐制鐵法雖然生產量大,價格便宜,但卻不易實現這兩種傳統用途。在很長時間里,不構成對傳統制鐵法的沖擊。
開港后,傳統制鐵依然蓬勃發展。在此同期,根據唐版的資料:南部鐵器在日本明治四十年代(公元1900年)才逐漸開始在日本全國范圍內為人所知。
南部鐵器知名度的普及并不同于日本其他傳統工藝品進貢日本皇室來博取知名度,卻是通過當時并不發達的日本媒體的一則報道而悄然出名。”
那么,上面兩部分文字相互印證,隨著日本首都由京都遷至江戶。
京都壺在19世紀中后期已經開始落敗,而南部壺受到藩主支持與保護,得以迅速發展。而其用鐵仍為白口鐵。因為日本灰口鐵的生產雖發源于南部,但此時灰口鐵仍未用于日用。
日本應該很注重延續傳統的國家,而在1970年又專門出臺了保護日本傳統文化的法規。再鑒于白口鐵雖然在鑄造上較灰口鐵困難,但一來要嚴格按傳統辦事,二來價格又遠低于灰口鐵,所以日本當代鐵壺應該仍用白口鐵。
結語:日本鐵壺的老鐵壺和新鐵壺在鐵質上并沒多大的變化,在原料開采收集,冶煉上,發生了根本性的的改變,做工上還是選擇了較難鑄造的白口鐵,保留了傳統工藝延續。
所以在選擇上,選擇一把日本老鐵壺還是新鐵壺或者國產灰口鐵鐵壺,此文可以讓你了解的更多,幫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鐵壺不光論材質,壺友們喜歡,玩好自己的鐵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