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是一個鐵鑄茶壺狀水壺,具有一個向上彎曲的壺嘴和一個向上提的手柄。通常鐵壺的壺身平均高度(不含提手)均十公分~十三公分。鐵壺于一八00年左右出現在日本,為了更多的了解鐵壺,需要追溯到一七五0年前使用的器皿背景來進行研究,這些器皿對于鐵壺的產生有著巨大的影響。
鐵壺的起源
鐵壺的起源可以分成二個層面來,分探討別是“原型器皿”、“前身器皿”。
(一)原身器皿
在一七五0年左右,日本出現了和鐵壺形狀上相似的器皿:繩文土瓶和釜,它們在形、料、工序等方面都為鑄物師創造鐵壺奠定了基礎和參考。
【繩文土瓶】:
有著典型的茶壺形狀,由陶土制成。在公元前2000年前古時的土瓶就已經存在,這些器皿身形為球形,附橋形手柄和壺嘴為茶壺的雛形。由于當時品茶文化還沒有從中國流入日本,因此當時的土瓶的功能是用于浸泡草藥。
【釜】:
釜的出現要追溯到中國唐代,日本第一次出現釜是在奈良時代(645~781年)。釜從一個單純作為裝熱水的家用器皿,發展到用于不同目的。
十一世紀的日本當時抹茶傳到日本,煮水的水壺仍為廚房用具,廚房里用釜置于煮飯的泥制灶爐上煮水。十四世紀中期,品茶環境有了改變,由廚房移到廊中(走廊),原來用于燒水的釜放在走廊的風爐上。
【蘆屋壺】
最早的蘆屋壺有五百年的歷史,來自關東地區的蘆屋壺也有四百年歷史。隨著東山時代(1435~1490年)茶湯的興起,這種水壺不在僅限于燒水煮飯,而開始流行于茶道中。
千利休(1521~1591年)對其外形有著巨大的影響,他訓練鑄工讓他們按照他的要求制造釜。為了方便釜在茶室中燒水,他設計了更小的尺寸,并明確規定了其容量限制,這時作為茶器皿的湯瓶開始消失。
1600年左右,有三個地方因鑄造鐵水壺而聞名:
1、蘆屋(現在的福岡縣):生產俗稱的老式蘆屋壺。
2、佐野天明町(現在的櫪木縣):生產一種稱為老式的天明壺。
3、京都:生產一種老式的京壺。
(二)前身器皿
當時有很多的器皿在被使用,它們的外形與鐵壺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由于使用上的需要,鑄物師模仿這些器皿的形狀制作鐵壺。
1、手取釜:又稱手持釜,一般手取釜的容量大約是四公升,一般大小的鐵壺的容量約為手取釜的三分之一。
2、銚子:一般由鐵或陶、銅制成,釜身具有水平線與頂部開口,釜底部有著三個鑄鐵的足點。
3、水注:又稱之為水罐。在十六世紀時,水注被作為茶道晚餐(懷石)食用器皿。最初是模仿銚子規格設計,作為調料容器,水注和某些鐵壺的形狀已十分相似。
4、藥罐:約在一七00年被稱為藥罐的銅水注在日本出現,主要功能是加熱水。
5、土瓶:江戶時代早期(1600~1868年)沒有上釉的土瓶被用于裝茶并廣泛使用,這個方式是從浸泡草藥中轉變而來。
當今普遍的觀點是認為鐵壺的前身是手取釜。當然,手取釜和鐵壺的相似點不僅局限于外形上,在材料、鐵鑄和制造技術上有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