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人士認為,鐵壺的確是由釜演變過來的,這是由于日本茶道形式從點茶道向煎茶道演變的歷史階段,在用具的使用上產生的變遷,導致了煮水工具從釜到鐵壺的過渡,而且是從日本平民向上延伸到貴族層面的一個過程。
我們先看看中國茶道紀年與日本茶道紀年的對比
中國茶道的歷史:
宋明時期──點茶道為主。時間跨度(公元960年--公元1643年)
[明清]時期──泡茶道為主。時間跨度(公元1368年-公元1899年)
日本茶道的歷史:
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點茶道形成(公元1192年--公元1603年)
注: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經武野紹鷗的發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稱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點茶道的影響下形成的。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時。在中國明清泡茶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
江戶時期、明治時期、日本煎茶道形成。(公元1603年--公元1912年)
再來對比釜和鐵壺的歷史時期
據《日本鐵壺全集》書載: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94-1573年),因喝茶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嗜好,泡茶的道具十分發達,市面上便出現了專用來泡茶的鐵釜。到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15年),由千利休正式確立了日本茶道,那時就出現了專門制作鐵釜的“釜師“
直到日本的江戶時代(1615-1868年)中期,出現了“煎茶”茶道,這是一種自由享受泡茶的茶道。鐵壺(鐵瓶)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天明期(18世紀80年代),也就是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由此可見日本鐵壺大約形成的時期就在此間。
好吧,通過中日茶道歷史對比和釜與鐵壺時間對比,各位有沒有發現什么?先普及一下什么是點茶道,文字版本大家自己百度即可。
我們可以看到,點茶道用的煮水器具是釜對不對?點茶道用茶碗來喝茶,日本茶碗有多大呢?直徑15cm左右。用什么來舀水?竹勺。
一般出口日本茶道用竹勺,直徑8cm,茶碗15cm直徑,小勺對大碗,這是可以的,也方便操作。
所以點茶道盛行的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點茶道形成(公元1192年--公元1603年),釜作為煮水主要器具一點問題沒有。
好了,時間的車輪走到江戶時期,煎茶道盛行。煎茶道大家也百度一下。
實物是這樣的,關鍵時刻到了,點茶道的茶碗換成了杯子,因為從點茶道的抹茶(茶粉)變成了煎茶道的茶葉,所以茶碗換成了杯子,出現了日本人叫急需,我們叫茶壺的東西。茶壺入水口的直徑大概在4-5cm,好了,問題來了,竹勺直徑8cm,從8cm直徑的竹勺倒水到壺口直徑4cm的壺里面,我問你,怎么倒?
并且日本煎茶道是干泡法,沒有中式茶盤,如果經常灑水出來,是不是就很尷尬?所以一種出水方便而且小型的煮水器具就變成了一種必須。鐵壺就應運而生了。當然,你可以使用類似圖中的陶泥壺來煮水,不過,你覺得釜師會放過這個巨大的市場嗎?嘿嘿,人家又不傻..........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會產生供應。于是,把釜加上壺嘴,加上提梁并小型化,就成了江戶時期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具體是誰發明的不重要,不是忠三郎也會是其他人。
點茶道更多的是一種心性的修煉,多流行于日本上流社會,與佛教的結合,使得點茶道更具有儀式感,更注重過程的循規蹈矩。而煎茶道更多講究的是自由喝茶的隨性,就是想喝茶,就不想那么麻煩。這是來自于民間的力量,這種方便性逐漸影響到了嚴謹保守的日本上層社會。即便是皇室貴族,自己在家里的時候,也喜歡采用更方便的煎茶道來享用茶的清香。我總是用隸書的例子來打比方,平民的,方便的,代表更高生產力的方式,總歸會更具有活力。
綜上所述,鐵壺由釜演變而成,是茶道形式變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開放進步的文化體現。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日本最高級的茶道會,采用的仍然是點茶道,也堅持使用釜作為煮水器具,這可以看到,文化形式決定物質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