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茶文化專家,獨立學者栗強老師的講稿。
剛才去看了一下良渚的文化大展(指的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于2015年舉辦的“權力與信仰——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特別優秀的一個大展,在看這些所有的文物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有兩個字我們現在用的用法和傳統的用法完全相反,一個字叫壺,就是紫砂茶壺、鐵壺那個壺。另外一個叫做瓶,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盒子(日本鐵壺共箱,關于“共箱”這個概念在后面的視頻里有介紹),上面寫著“累座瓶”,所以日本人把這東西不叫鐵壺,他們叫鐵瓶。
累座式鐵瓶共箱 釜師大西凈壽自識書
為什么叫鐵瓶呢?因為這個地方叫做“流”,我們叫壺嘴,傳統上有一個詞叫“流”,就是流出水的那個流,在過去傳統上都是一樣,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受中國影響的國家,有“流”,有這個壺嘴稱為“瓶”,無“流”,沒這個壺嘴稱之為“壺”。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青銅壺
把我們簡章誰給我拿一份過來。招生簡章上有我們特別熟悉的圖案,這件東西他所有介紹的時候都說這是一個壺。為什么它是一個壺呢?因為它沒有“流”,它沒壺嘴,也就是沒有“流”,當然我們后邊在講的時候可能適應大家一個基本的習慣,也還接著管它叫鐵壺鐵壺地叫著。但是我們需要了解傳統上別人怎么叫的,您不一定非得這么叫,也是符合叫做“知其雄,守其雌”,您自己犯不著非得那么較勁,但是別人怎么說呢?你也別不知道,這里大概有兩個概念:一個時間概念,一個空間概念。
時間概念上講,這是日本的離我們比較近的七個時期:平安,戰國,江戶,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其中有一個重要的一個時期,叫做江戶時代。江戶時代是日本戰國時代紛亂之后,形成一個高度集權的時代,在江戶時代建立了一個新的都城,所以江戶這個地方既指時代也指文化風格,還指一個城市,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東京。我們看一個人說是江戶某某人,這江戶某某人很有可能是今天還活著的人,因為東京今天還叫江戶,換句話說,我們看著好多鐵壺上寫著什么平安三德堂,平安什么之類的,那個平安指的也是一種風格。
當然做鐵壺或者說鐵瓶的人,他們覺得平安風格是一種很高尚的風格,為什么后面我們會談到,我們大概的記住一個事情,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時代叫做江戶時代的閉關鎖國之后,國家痛苦不堪,今天我們看到日本的有兩套體系,一套體系那寺院里邊到處都鎖著,功德箱都鎖了好幾層鎖,好像是老怕人來偷,有極其嚴密的安保體系,他們那個走廊,你要走到大殿之前走過有一段走廊,那走廊嘎啦嘎啦一個勁兒不停地響,叫鶯歌走廊,為什么?就是要防止有人干壞事。
這個時代來自于什么?來自于江戶前邊這個叫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這種紛爭,小偷、強盜橫行,特別沒有任何的文化,沒有任何的素質的日本,是日本的一張面孔,但是日本在經過戰國時期之后,進入了江戶。漫長幾百年的江戶時期,產生了另外一張面孔,這張面孔是什么?就是教育的人閉關鎖國到了極點,比中國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嚴重得多,嚴重到什么程度?株連一村,就是這一個村子里頭有一個人要是犯了錯誤怎么辦?把這一個村子從村長往下的人都殺光,一個人在村子里偷了東西,就把這一村子的人都殺光,這個人為了不被村子給殺光,他只有跑掉,跑掉之后就出來了一種人,就是浪人,到處四處去跑,去流浪。
在這樣嚴格的一種制度之下,才產生了兩個后果,第一個我們說日本的兩張面孔,一張面孔特別守規矩,簡直是人與人之間的世間倫理道德優秀之至;另外一套面孔就是說,看過去的遺留痕跡好像覺得所有的東西隨時都會被人偷掉,因為那個是戰國時期的遺風。而我們所看到的是江戶時代之后養成的一個后果,江戶時代不光養成了這個后果,而且確確實實閉關鎖國到極點的時候出了個天才,就是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他一人之力進行革命,“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變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把煎茶道帶到了社會文化的首要的方向上。正是煎茶道的產生,才產生了我們今天說的有嘴的這個東西,叫鐵瓶或者叫鐵壺。
所以我們知道,鐵瓶和鐵壺盛行的時代,就是在江戶后期到大正為止。那么到了昭和的時候發生鐵限制令,就不允許大家再用傳統的那些老的材料,那已經不一樣了,后面也會講到這個問題,所以基本這是一道界線,這之后的基本可以視為工藝品,不是傳統的日本的鐵瓶,是用一種工藝品,一種文化符號。這之前的還是比較傳統的,我們當然今天帶到的也都是這之前的一些。日本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我們后面一點一點地跟大家說。
日本歷史本身鐵壺是什么情況呢?要說鐵壺的產生,首先就是要說到釜。關于釜的記載,很早就有了,這個東西無論是器形還是名稱都來自中國。
奈良時期是平安之前,就是那叫天明,然后在九州那一帶曾經有好多當地的這些中國的,他們把很多東西都稱之為朝鮮這兒、朝鮮那兒,是因為中國的很多技術是通過朝鮮來進入日本的,所以有一次講課的時候我就說到這個問題,說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建筑風格最接近中國傳統建筑的不是日本而是朝鮮半島,這當然大家一聽都吃驚了,實際上真的,朝鮮半島保留的比日本保留的好很多,好太多了,直到最近這幾年,南朝鮮就是韓國的這些基督教徒又砸了一些,砸毀了一些,又摧毀了一些,但是大部分還是保留得很好。
到天平時期,有一種叫天明釜,如果想了解天明釜,這個就很接近天明釜的樣子了。
日本帝室博物館藏 古天明筋釜
在東京的,北京有東四十條,東京也有一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九條、十條,到了三條的地方就是叫釜座。釜座是當時的一個制度,你如果成了釜座的成員,你就可以免稅,而且可以保證你能夠活得不錯,是一個社會地位的象征。
在京都就形成了所謂的京釜,所謂的京釜就叫平安釜。好多釜上面會寫著平安什么什么堂,他并不是說是那個時代做的,而是說它是京釜,就是我是叫做日本的釜分成鐵壺分成幾個部分,一部分就是叫后面會談到,就是南部的,然后也會有叫做其他一些地方的,還有一些就是叫做這個京都的,京都壺是最受重視的。
我們往后看,到千利休,千利休他前面這些釜都是普通的釜,都是一些煮水等等的,千利休是重要的茶人,他把這個改變得適合茶道了,所以就稱之為“茶湯釜”了,這個釜就和茶道形成了關系,而且受他的影響大家都按照他的方式來搞。
這里一個傳說,南部有一個藩主叫重直,他當權的時候學習了禪宗的茶道,那一定是抹茶道,然后據說他做了一些南部釜,這個可以肯定地講不是鐵壺,因為鐵壺在當時沒用,只有搞煎茶道那個鐵壺才有用。搞抹茶道鐵壺沒用,抹茶道是把茶葉末擱那邊煮,或者是出來的抹茶道放在那邊打,抽沫,鐵壺一點用沒有,鐵壺要想有用就得到煎茶道開始。手取釜也就是可以用手來持著的這個釜,就是有釜環,那么它有表面沒紋飾,它的特點要有一個提梁、把手,還有三個腳,我們一般這些壺都沒腳,有腳的很少,這是一個帶腳的。
這種是很早期的一種意義,有的還有流,如果是你想帶了一個把手,有三個腳或者沒有三個腳你再帶著一個壺嘴,那差不多就是,你把這個嘴給捂上它是像個釜,把這個嘴加上基本上已經像是鐵壺了,已經更像是鐵壺了,那就從這兒往后可以傳著看一看吧,看一看,主要也是可以看看,打開看看里邊蓋的工藝。
大家記住一個事情,所有在看鐵壺的時候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當時也可能這種三腳壺都有這個問題,就是它的提梁會左右有點兒歪了,你盡量還是讓它保持正直,傳統上因為這個提梁保持正直與不正直對于它的價值、價格判斷還是影響挺大的,你盡量讓它保持正直,包括一會兒看,所有后面的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你盡量別去晃這個,可以看到這個壺蓋內外的一些情況,也可以去看壺內外的一些情況,也包括可以去自己琢磨琢磨這個壺的流和這個壺的身是怎么結合的,以及它的這個釜肚臍眼,以及它的這上會有兩個點是它的出氣孔,還有就是它的皮膚等等的,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簡單地看一看,有一個了解,有一個了解之后,咱們接著往后講。
中國 馬家窯文化時期 釜
這種是鐵釜和鐵壺之間的過渡者,這個很早,這個是中國的,是馬家窯文化時期的一個釜,這個釜很早;這個是日本的了,能有手環,這個屬于手取釜,它顯然還不是什么鐵壺,它也是比較早期的一個就是蓋和身都是鐵的。
到后期大家發現這個蓋和身都是鐵的會有好多麻煩,第一個麻煩這個蓋一旦做不好,就使口身和口沿不穩當,會不好扣,第二個更討厭的是,基本都是蓋先丟,萬一這個蓋丟了會沒法配,因為你配了另外一塊鐵,過去那個鐵一塊跟一塊質量不一樣,條理不一樣,你配了之后,任何人一仔細一看就發現這個鐵和鐵的沙紋幾乎不一樣,一看就是你那個是后配的,所以很快的就都變成就是銅蓋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壺也都是銅蓋了,變成銅蓋了以后,有專業生產銅的,當然銅蓋有銅蓋的一個麻煩,銅蓋的好處是可以鑲嵌,干凈整潔,但是銅蓋有銅蓋的一個麻煩,就是銅和鐵之間有電位差的反應,會對水質形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在銅上面還得要再加一些氧化,讓這個銅變得和鐵之間不形成電位差,就是所謂看著黑漆漆的一層,銅蓋上面一會兒大家可以看到手里的。
在日本工藝《金工》這本書里說鐵瓶最初的名字,他沒說是鐵釜,他說是鐵藥缶,就是鐵藥罐,這就是說鐵瓶不是一個來路,不光有釜的來路,還有一個就是還有藥罐和土瓶這樣的一個來路。
藥罐是什么?這就是藥罐,今天上午老師講到叫做黃檗隱元禪師帶去的兩把壺,他今天給大家看了一把照片,另外一把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大概這幾個壺都是800毫升左右,都是用來煮水的,但是那把壺上是記載有時大彬作,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時大彬先生做的,但是至少有這個記載,這個沒有記載是誰做的,這是河北的蔚縣出的,叫做沙銚子,就是這個樣子,這個就是也是我們就是藥罐,也是鐵壺的一個重要的來源。
很顯然你看這個樣子,這叫藥銚子的這個樣子和這件釜的樣子比,似乎你覺得藥銚子那個樣子,顯然皮膚上講顯然離鐵壺更近,但是講形狀上講,你似乎會覺得這個離鐵壺更近。所以鐵壺是有不同的來源的,包括后來直接產生了這種鐵壺,這個鐵壺今天帶來了,這個叫土瓶,這種鐵壺是鐵壺中非常特殊的一種。我們對它的紀念也是稱之為藥罐鐵壺或者是叫土瓶鐵壺,還有一個學名叫做保普羅鐵壺。
一種看法說保普羅是般若,就是般若波羅密多那個波羅的意思,是寺廟里用的,如果壺身上沒有太多的缺陷,就這么直接放著,有缺陷再刻上一些字(這些看法目前還沒有得到更廣泛的承認),基本上刻《心經》比較多,當然也有人說刻《心經》,當然刻《心經》如果刻得好也很好。但是大多數的字確實刻得一般。
那么在這里從茶是一種簡單的一個飲料,到茶湯,這是其實就是抹茶道時期,再到后面煎茶道是鐵壺的產生的過程,基本上就算在那兒之前偶爾也有鐵壺,但主要的鐵壺的產生還是要在1800年前后才產生的,沒有更早,在那兒之前有釜,但沒有發現更早的鐵壺,基本上可能就沒有太早的鐵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