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的出現可以追究到中國唐代對于磚茶飲品的習慣,日本第一次出現則是于奈良時代(645-781)。釜從一個單純作為裝熱水的家用陶器,發展到用于不同的目的。例如在十一世紀的日本,人們每天都會使用這種水壺,然而這并非為了存茶而特別制造的。當抹茶傳到日本時,煮水的水壺仍為廚房用具。
廚房里有個裝鍔的釜,作為防煙物,置于煮飯的泥制灶爐上。這種早期的樣本,為傳統類型,其后被認是晚期茶道釜的原型。有幾幅起源于十三世紀的畫卷,表明當時人們普遍接受品茶,但仍在廚房中進行。
十四世紀中期,品茶環境已有了改變,由廚房移到廊中(即廚房與客廳間的走廊)。將本來用于燒水,具有車輪凸緣的釜,放在走廊的風爐上。
這種釜的兩邊都有一個蓋子和環形圈,透過鏈條可以在壁爐上方使用。當時釜只是單單用于燒水,燒好后水就會被倒入另一個湯瓶內,釜的功能性與晚期的茶道有很大的不同。
隨著中國茶道的傳入,飲茶成為時尚潮流,在茶道的流行下,中國原產器皿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促使了日本鑄物師對原型器皿的創新改制,也就有了今日的日本鐵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