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鐵器的由來和賞析:南部鐵器是如何發展的?
日本江戶時期(1615—1868),在幕府和平時代,南部28代藩主信直公,因為本藩盛產品質很好的鐵礦石,于是在1659年的冬季招聘來自京都的高級工藝師小泉仁左衛門清行和高級工程師鈴木,專門為藩主制作御用的煮水鐵鍋——學名“茶釜”
至到江戶期間(1615—1868),由小泉家第三代的小泉仁左衛門將茶釜附上手把和壺嘴直至改良成現今壺形的鐵壺。
鐵壺最早是由鑄鐵所制成,而這鑄鐵必須經由傳統日本爐煉制才能制成鐵壺,1868年后由于設在日本許多地方的西方爐也開始使用鑄鐵,提供了煉制歷史的發展延革。
日本鐵壺流行于一般家庭,大約是在江戶中期——昭和期間盛行。當時的鐵壺是采用優質的日本鑄鐵打造,然而到了昭和初期,由于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開打,戰爭需使用大量的鐵料,因此鐵制品都受到嚴密的管制,導致鐵壺的產量劇減,昭和二十年(1945年),民生用品鑄物鐵壺全面恢復生產。
日本鐵壺產地分為兩個:“南部鐵器”及“京都鐵器”。
明治41年(1908年)大正天皇還是皇太子時,訪問盛岡時參訪第八代小泉仁左衛門制壺的過程,由于工法精湛獲得極高的評價,隨行的記者拍下,并在各大報報導,從此南部鐵器在全國打開知名度。
首代小泉仁左衛門,這就是南部釜的起源。第三代佐衛門創造了各個種類的鐵瓶,總稱為現在的“南部鐵器”, “南部鐵器”是地域的統稱,其實是泛指日本巖手縣的著名特產,用傳統鑄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鐵制品。主要特征是蓋子由鐵打造,壺體幾乎以黑色為主,沒有鳴金,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地。
分頁
“京都鐵器”是指在京都等地制作的鐵壺,亦叫關西鐵壺。其壺蓋由銅打造,蓋子上的壺鈕為梅等的造型,另外,壺底有鳴金(壺底的響片),茶具的把手形狀較多。
南部鐵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