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一個市場調查,百分之90以上的中國城市女性都在使用國外化妝品。換句話說,我們中國沒有生產出有足夠品牌號召力的化妝品品牌。真的是國人崇洋媚外嗎?其實不然。
在市場全球化的新時代,大部分中產階級或追求生活質量的低產階級肯花費時間和精力開始選擇性的進行消費。品牌效應在市場中開始發揮效應,質量才是核心競爭力。
日本鐵壺與中國鐵壺的對比也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討論。
一、選物美還是價廉?
日本鐵壺和國產鐵壺在市場上無論是價格,還是品牌認可度都有極大的差距。論價廉,我想沒有誰能與中國相比,全網比價百元國產鐵壺應有盡有。
以價廉為導向的市場迫使中國匠人降低時間成本、材料成本,同時又要為了薄利多銷不得不追求量產,此時還能談物美、談品牌嗎?
相比在日本,日本到處都是行業協會,每個行業協會里幾乎都是幾代人的交往,絕對不會作惡。沒有低價競爭,可以兢兢業業做匠人,以藝傳世。于是,走在日本的街頭,百年老店鱗次櫛比。
▲ 鈴木盛久工房
二、從業者不同
日本鐵壺制作的良好與家族傳承性有很大的關系。
在日本,手工藝往往有深厚的家族傳承特質,很多手工匠人的子孫盡管已經接受了良好的現代教育或者掌握了很好的技能,但仍然會選擇繼承和發揚手藝祖業。這也使得日本手工匠人的整體素質很高,家族的優異工藝得以很好的積累、傳延和發展,這也就在廣闊的社會層面上為制造出高品質的手工藝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鈴木家歷代傳人
然而縱觀國內手工藝行業,很多具有悠久歷史的作坊都陷入到后繼無人的“窘境”。
雖然有些匠人在以“價廉”為導向的市場環境下,完成了轉型。但在追求量產的同時不得不選擇雇傭一些前期從事翻砂、鑄造的工人來完成生產任務。慢慢的傳統制作工藝技術便逐漸丟失了。
這種傳承和認知上的差異,投射到制作的物件之上,也就自然呈現出很多的差異。
▲ 十三代鈴木繁吉盛久(左)和 十四代鈴木貫爾盛久(右)
三、從業者之心態不同
在日本,許多鐵壺工坊是把鐵壺當作工藝品來制作的,許多工坊幾十年人數固定不變,產量固定,就是為了其工坊的質量、美譽度能夠代代傳承。
在中國,鐵壺作為投資者的一個投資項目,是工廠的產品。一種是工藝品,一種是工廠產品,其差距可想而知。
▲長文堂現任堂主長谷川光昭制壺中
四、工藝差異
鐵壺的制作一般分為手工和機制。手工鐵壺制作有兩種工藝,一種為砂模鑄造法,一種為失蠟法(又稱脫蠟法),機制鐵壺則采用高壓模鑄法。
當今市場上流通的日本鐵壺以手工壺為主,而國產壺則以機制鐵壺為主。
機制鐵壺的劣勢在于其都是磨具批量生產,一個模具可以出幾百個壺,壺的形狀都是相同,因此沒有什么收藏及欣賞的價值。
而手工制造出來的鐵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精品,不僅是實用的燒水器,更是兼具裝飾功能的美術工藝品,如此可以長久保存與使用。
▲一把鐵壺的制作工序,大大小小算起來有六七十道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