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潔的白銀,須經數十工序,涉數百工具,歷數萬次精敲細擊,由工匠心、手、力通融合一,千錘百煉,精雕細琢,始成銀器。喝茶是門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的藝術,拿著如此用心打造出來的銀壺泡茶,口感柔和溫純,澀減韻長。
鐵質、銀質、金質的“湯沸”在日本為煮水所用。鐵壺是常見的日用之物。鐵壺傳入日本后,在江戶時代(1603-1867)被廣泛地使用;到了明治時代(1868-1912)已成為百姓的必備之物。
銀壺乃貴金屬所制,且為手工鍛打制造,所耗工時較長,往往要月余,如此費工費料之奢侈器物,必是貴族階層才能使用。日本的貴族認為:如此之器,非金銀之質不可塑之,非精工良匠不能為之也。
直至幕府衰落,明治維新,金、銀等貴重茶具開始供富裕商人使用,后來才在民間流傳,繼而傳播開來,成為茶人行茶道茶藝時的必備之物。
專家表示,日本銀壺屬于“東京銀器”,為了能更好地保護傳統手工藝,日本政府于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指定其為傳統工藝品。現在大約有40位傳統工藝師傅在傳承手工制銀的技術。
日本銀壺是由工匠手工打造壺身,用銀蠟粘合各部件,用鐵錘敲打出紋飾,使用純銀材質。日本手工銀壺至今還沿襲著較為原始的加工方法和技藝,工序十分復雜。
除了較為常用的工藝,加工過程中還保留了古老的銅走銀、銀走金、炸珠、鏨金、鎏金、掐絲、鏤空、拉絲等傳統工藝。這些用手工雕鏨琢磨出的銀壺,也折射出了一個手藝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作為自然之道、茶道與茶人之間的津梁與媒介,銀壺匠人必須體察銀壺的材料、外形、功能,茶人的使用感受與審美意趣等,這就考驗著他們的審美情趣與制作技術。
但唯有如此,人與物才能真正和諧共處,銀壺的價值才能長久地體現。
日本銀壺的工藝之美中蘊涵了日本工匠之魂,即是謹慎、固執、極致——追求技藝的不斷突破以及美的極致,也展示了時代的風貌。日本銀壺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既是傳統工藝的傳承,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從貴族重器到百姓的日用之物,其功能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的逐漸結合,使得方寸之間包含萬千氣象。
日本銀壺沿用至今,充分體現了其卓絕的功能性。歷代手工藝人的不息傳承和孜孜以求,尊奉茶道精神的茶人的傾愛與使用養護,讓銀壺沒有被替代也無法被替代,這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和延續。
以金、銀壺為代表的日本茶道具,雖然在國內尚不屬于熱門收藏領域,但憑其精良的工藝和東方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底蘊,近年來備受藏家關注。
尤其是隨著茶文化愛好者的增多及日本金、銀壺產量減少,精品保有量銳減,逐漸出現了“好壺難求”的情況。
銀器看似十分奢侈,非普通人所能及,但仔細考慮便會發現,銀可以永久保存與使用,相比起其他材質的水壺具有更高的實用性。
銀壺堅實持久,導熱性好,煮水易沸、且不易冷卻,本身潔凈無味,且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腐蝕,不會讓水染出異味。
用銀壺煮出的水為軟水,口感較圓潤、甘甜,可有效提升茶品口感。
此外,銀還能消毒。總之,日本茶道具中的銀壺集使用功能、審美性、收藏性為一體,堪稱茶道重器和收藏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