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鐵壺的演化鼻祖——釜
鐵壺在起初的日本茶道中稱之為鐵釜,鐵釜是沒有提梁和壺嘴的,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來,就像我們今天從湯盆里往外舀湯。
由于這樣用起來很不方便,后來就有聰明人把鐵釜的一面造出了一個向外倒水的壺嘴,俗稱為“流”,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個能將釜提起來的提梁,這樣再用這種鐵器皿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這樣的鐵容器就是鐵瓶,也就是現在的鐵壺。
我們知道日本茶道最早使用的煮水器具是釜,隨著時代的推進,釜逐漸演變成為了現在的鐵壺的形式。
為什么釜要演變成鐵壺的形式呢?
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說法。而主流的觀點認為鐵壺是由生產釜的工匠為了使用的方便,改進而來的。
這是由于日本茶道形式從點茶道向煎茶道演變的歷史階段,在用具的使用上產生的變遷,導致了煮水工具從釜到鐵壺的過渡,而且是從日本平民向上延伸到貴族層面的一個過程。
鐵壺(鐵瓶)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天明期(18世紀80年代),也就是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由此可見日本鐵壺大約形成的時期就在此間。
點茶道的茶碗和竹勺
我們可以看到,點茶道用的煮水器具是釜對不對?點茶道用茶碗來喝茶,日本茶碗有多大呢?直徑15cm左右。用什么來舀水?竹勺。
一般出口日本茶道用竹勺,直徑8cm,茶碗15cm直徑,小勺對大碗,這是可以的,也方便操作。
所以點茶道盛行的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點茶道形成(公元1192年--公元1603年),釜作為煮水主要器具一點問題沒有。
好了,時間的車輪走到江戶時期,煎茶道盛行。
日本煎茶道器具圖
關鍵時刻到了,點茶道的茶碗換成了杯子,因為從點茶道的抹茶(茶粉)變成了煎茶道的茶葉,所以茶碗換成了杯子,出現了日本人叫急需,我們叫茶壺的東西。茶壺入水口的直徑大概在4-5cm,好了,問題來了,竹勺直徑8cm,從8cm直徑的竹勺倒水到壺口直徑4cm的壺里面,怎么倒?
并且日本煎茶道是干泡法,沒有中式茶盤,如果經常灑水出來,是不是就很尷尬?所以一種出水方便而且小型的煮水器具就變成了一種必須。鐵壺就應運而生了。
點茶道更多的是一種心性的修煉,多流行于日本上流社會,與佛教的結合,使得點茶道更具有儀式感,更注重過程的循規蹈矩。而煎茶道更多講究的是自由喝茶的隨性,就是想喝茶,就不想那么麻煩。這是來自于民間的力量,這種方便性逐漸影響到了嚴謹保守的日本上層社會。即便是皇室貴族,自己在家里的時候,也喜歡采用更方便的煎茶道來享用茶的清香。
綜上所述,鐵壺由釜演變而成,是茶道形式變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開放進步的文化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