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有做鐵壺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地方的大師。御釜師并不是說是皇帝的釜師,而是表示他是一個釜座的成員,他有自己的主人,武士主人免他的各種稅來保護他,武士主人垮掉了,御釜師就也跟著消失了。
要說釜師體系和堂號體系,首先說的是千利休和千家十職。
十個人各司其職,這影響很大,現在各家有好多人都模仿他搞茶家十職等等的。但是時代不同了,其實已經不存在這個的環境了,其中專門做釜師的大西清右衛門,有一棟樓就在三條,他的釜座現在還在那兒,還活在釜座里的成員現在有兩家,一家還在做釜,還有一家不做釜了。
座制度,就是當時這批人來免去自己的一些社會職責,不用當兵、不用打仗,座制度的人針對他們的老大就稱之為御釜師。
到了江戶后期明治時期,社會越來越穩定了,御釜師的主人們也沒有能力再保護自己座制度下的座師御釜師了,就四散解體,然后就出現了作坊主。
作坊主就整理這些已經失去了護佑的御釜師們,生產自己的堂號。
安之介各代都在鐵壺上鑄造安之介這幾個字嗎?
龍文堂最重要的鐵壺堂號,既有精品,也有大量普通的。從安之介到現在也有11代(另說九代或十代,實際上是表達和對最初代追認上的差異)。基本上沒有一代會在鐵壺上打安之介這幾個字的,他那個身款叫“龍文堂造”。而且要判斷是不是安之介,是要判斷不同時期鐵質和畫押、造型、工藝、鑄造孔等等的,而不是去看寫什么字,當然如果字能和這個箱子對得上也很好。
全世界各國的各種的文物、文化都被VA(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英文縮寫)這個博物館收藏,被這個博物館收藏被視為一個被世界人認同的特別重要的一個象征。龍文堂的鐵壺作品在1876年就被VA收藏。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VA,它可能奠定了整個西方世界對于東方世界審美的一個基礎。
龜文堂
龍文堂從1800年前后到現在兩百多年了。兩百多年只有一個徒弟獨立門戶成功,就是這個波多野正平。
龍文堂學徒波多野正平(1812-1892),出身于近江八幡市,11歲投入初代龍文堂門下,學習鑄造長達17年,30歲時回到琵琶湖畔開設了工坊以“亀文”為號。
龜文堂記錄在案的徒弟,僅有兩位。一位是八幡本地的鑄造師,姓井上,號“梅泉”,也成為了著名的制壺師。另一位是出身于巖屋橋的秦米蔵(1823-1890),號“蔵六”,自稱“秦藏六”。明治初年,他雕刻完成了“天皇御璽”和“大日本國璽”,至今仍用于日本的官方文書。藏六做的東西,相對結實一點。
雨宮金壽堂
還有一個堂口叫金壽堂,創始人是雨宮宗兵衛。
金壽堂雨宮宗兵衛鑄造了奈良藥師寺的“圣觀音像”。雨宮宗兵衛有一個好處,剛才說了安之介有11代,安之介有11代,藏六現在也有四代、五代、六代,剛才說的大西現在是13、14代,然后高木也有五代、六代,這個這要在中國不可思議,齊白石的兒子叫齊良已,他能給自己說我也是齊白石?齊白石二代?吳昌碩的孫子也落款吳昌碩?或者叫吳昌碩三代目?日本這幾代目就是第幾代,比方說安之介七代目,就是說這是第七代的,而且安之介七代目和安之介一代,和二代安之介之間還沒有血緣關系,就是我授權你可以當這一代目。雨宮宗兵衛簡單,只有一代,就證明他基本上就是江戶和明治時間。
當代日本梅泉
現在我們一朋友,托人從日本帶了一把壺叫“日本梅泉”過來讓我看。我就說,哎呀您這壺是絕真無疑,但是是上個禮拜剛做的吧,他說那怎么講呢?我說你這個是一個日本的現在一個釜師花了錢,找日本的政府買了這個梅泉的使用License來做的,日本政府授權他做的印章什么全都對,可是鐵質不對啊,那肯定是新做的,鐵質不對,印章對又怎么樣呢?
近代時的三條釜座
三條釜座的藩方工匠,后來變成了普通的商業街區。為了解決落魄武士和工匠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明治政府鼓勵發展“浜物”,即“出口商品”。到73年的時候出了一個人能夠出口對外展覽,后來到費城的世博會。
“起立工商會”很重要,它專門負責向海外輸送工藝品,籠絡了大約60位當時最頂尖的工匠,先后在紐約、巴黎、香港開設分公司,將日本的高級工藝美術品銷往歐美以及東南亞。起立工商會雖然只有幾十年,但是對日本的文化推廣很重要,巴黎世博會的時候,藏六和金森紹榮的東西都有一些,其中就有岡倉天心(岡倉天心曾隨芬諾洛薩去歐美考察,回國后致力于推動日本美術復興運動,芬諾洛薩被后世稱為“日本美術恩人”)的一些影響,這個時候,這么多的博覽會都出現了,導致當時出現了極大量的鐵壺的仿品。
這都是大正以前,都是在大正之前,大正之后反而少了,因為進入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鋼鐵被列為戰略物資,限制民間的使用,鐵壺鑄造就此衰落。就是在包括大正明治時期這一百年不到的時間,日本有大量的當時的一些笨蛋加壞蛋做的一些不好的鐵壺。今天,我們也往往當做所謂好鐵壺在流傳著的。
到了戰爭時期有限制令,然后日本的軍方要員帶著鐵壺全世界跑,所以我們在全世界各地都能看見很少數的當時流傳的鐵壺。到戰后,又有了大量的新型的各種煮水的工具,就是這么一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