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說的江戶、平安鐵瓶,指的是一種風格,平安指的是京都風格,而不是指那個時代。說江戶鐵壺其實因為明治是1868年,這是鐵壺產生的初期,但大部分鐵壺其實是明治時期的。
明治時期的鐵壺可能工藝更發達、更好,我也不認為江戶的一定是最好,在我個人看來明治時期的鐵壺,尤其是明治初年的鐵壺,在收藏選擇上,或許是最實際的。
江戶時期的鐵壺,一定能夠和明治的鐵壺有很大的區分嗎?包括現在大家正在拍賣的,很多日本人都認為是江戶后期而不是明治的鐵壺,但是它一定就真的是江戶而不是明治嗎?這些都是存在疑問的。
南部鐵器
第三代小泉就是仁左衛門當家的時候對鐵壺進行了一種改造,另外有記載說是在弘化年間(1844-1847),這個是小泉家族歷史里直接記載,可是這種記載已經離前邊傳說三代小泉已經有好幾十年了。
日本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化巨匠香取秀真,他也很喜愛鐵壺。因為太喜愛鐵壺,所以香取秀真做壺時精益求精,盡管一生中做的壺很少,但是他做的壺都很受重視。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說早在江戶到明治早期就已經有了很好的南部鐵壺,但是卻被認為是鄉下的,南部鐵壺的生意主要集中在北海道那一帶,確實有一些鄉下的屬性。
京都等地的人曾經認為南部鐵器是鄉下的物件,它當然是鐵壺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還在生產,但是與京都鐵壺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京都鐵壺
夏目漱石在《我是貓》里也有一段關于京都鐵壺的介紹。他描寫的是京都鐵壺和當時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夏目漱石是明治時代的大文豪,他寫作品會寫到鐵壺,茶既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也在琴棋書畫詩酒茶之中,茶原本只是一種飲料,鐵壺本來就是一種煮水器,可它非常莫名其妙地和文人產生了莫大的關系。夏目漱石在《我是貓》中就說到,當時的一些文化人要一面聽龍文堂的鐵壺的松濤聲,一面把書本放在枕頭邊上入睡。
在江戶也就是東京,包括京都、大阪這些地方的壺的價格是相差不多的。但是它們一般是南部壺的5-10倍左右,這指的不是今天,這是古代的記載。
買老壺的小技巧
拿所有的壺都要先干一件事,就是老壺一定要知道它到底補沒補過,因為老鐵這種材料,在出品后,幾乎是沒辦法補的。只要補就往往是對人體有害的方法補,你怎么知道它補沒補過?就是拿銅毛刷子來刷這個壺底,你一刷,銅毛刷子再軟再硬,它比這個鐵要軟,它不會傷害到鐵,但是如果是塑料補或者是橡膠補或者是拿一些錫補進去、銀補進去,那東西比這個都要硬,一刷就一洞,一刷你看你這原來是補過的,那就只能還回去了。大家如果自己去買了這些老鐵壺,不妨拿銅毛刷子刷一刷。
在日本,曾經很長一段時期內,無論是庶民、寺廟,還是上流社會的茶會,都以使用南部鐵器為榮。明治41年,大正天皇御覽南部盛岡第六代小泉仁左衛門的工房,進一步提高了南部鐵器的知名度,使得原本只是地方特產的鐵器,一下子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神器。
京都系鐵壺的范圍非常大,把東京那一帶所有生產鐵壺的都包含在內。南部鐵壺和京都鐵壺最顯著的區別是在提梁上,南部壺的提梁為生鐵,樣式古樸,注重實用;京都壺的提梁常常伴有金銀銅等貴金屬鑲嵌,形式多變,紋飾更華麗,更迎合王宮貴族和京門大家的奢華需求。另外,京都系的鐵壺大多是銅蓋,占90%南部鐵壺則以鐵蓋為主。
京都鐵壺的三大特征
京都鐵壺,它有三大特征:
其一:鐵瓶表面使用“漆”和“齒黑”(單寧酸+鐵)等溶液上色(叫京色)。成品鐵瓶外表呈茶褐色。這種風格是京都的工藝,認為鐵銹色和茶色結合所呈現的色彩最為完美,也是京都鐵瓶的價值觀所在。
其二:鐵瓶蓋使用青銅,這是因為從中國唐朝傳來的銅合金(青銅)在日本茶道初創時期(1500年代)十分珍重,因為是從唐朝而來,所以稱其為唐銅,即使現代也廣泛用于鐵瓶工藝中。
其三:鐵瓶的內側底部有幾塊板狀突起,這樣的工藝是為了使壺內的水流更加充分而下的功夫。
當時,日本茶道的茶師稱之為“鳴金”。“鳴金”正是京鐵瓶能奏響不同旋律的關鍵所在。
在拍賣會上,“京都壺”比較容易創出高價。這并不是說“南部壺”不好,而是以前的“京都壺”在工藝上的追求會更接近中國買家的要求。現在在中國嘉德等大拍賣會上創出高價的,大多都是“京都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