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四十一年十一月,巖手日報刊登了如下的第一屆文化獎的報告。
[意在招募,打破地方文壇的落寞的后起之秀,本社這次以作品的方式,為了漢詩、和歌和俳句的懸賞募集,望有志之士前來投稿],募集的作品被刊登在次年的元旦號上,各部門的一等獎有鐵壺,二等獎有單只花瓶,三等獎被贈與一組茶墊。這些獎品都是爐師小泉仁佐衛門的作品。同年的秋天,在東宮(大正天皇)的盛岡之行的時候,小泉展示了鐵壺的制作實演,南部鐵壺得到了全國性的評判。也因那次的事跡而被選拔為獎品制作者,鐵壺是竹筒形狀的。這是巖手日報社初次采用南部鐵器作為獎勵。
戰后的昭和二十三年,日本被指定為文化國家,并在巖手日報社設定了日報文化獎。從第二屆開始,被定為特等獎,贈與獲獎者燒制花瓶,但是從第七屆開始,被十三代鈴木盛久制作的獨鈷爐代替。鈴木被選拔為第五屆日報文化獎獲獎獎品的制作者。獨鈷爐的直徑是八寸五分(約三十厘米),在昭和二十六年因和第七屆日展入選作品是相同的作品,在[日報文化獎]上大有說詞。
因鈴木在昭和五十一年去世,由十四代的盛久(貫爾)代替繼承制作。南部鐵器所特有的鐵的色澤及日本獨特的造型美,即使外國人也有很高的評價,并接受專家和研究人員到作坊來研修訪問。
昭和九年,在工藝各方面造詣頗深的德國的建筑家藍野先生,訪問了小泉仁佐衛門的作坊。藍野先生高度評價了日本建筑的造型美,日本人有著日本的那種自我覺悟的美,他是在建筑界和工藝界給予大的影響的人,并囑托在仙臺市設立了國立工藝指導所。因視察東北的工藝品而訪問盛岡,來回觀看了鐵器和木工等,之后考察了小泉家的作坊。
藍野先生對展示的第八代仁佐衛門的龜甲形的鐵壺,表現出相當贊賞的神態,連連稱贊為[完美的]。之后藍野先生出版了旅行記[日本藍野的日記],日記里記載著[小泉的六角形和圓形精妙結合形的鐵壺,真是超群]的句子。
昭和四十九年十月,因美術品的保存修復,被稱之為有世界性權威的美國的欒明黎大學教授理查德.巴庫,在日本博物館協會召開的第二天,參觀了鈴木盛久家的作坊。在講演和保存指導期間的訪問中談及到[清代的中國銅器和南部鐵器有很多的共同之處,一定想看一看]的說法。
巴庫所了解的南部鐵器,是在美國的電視[日本之旅]上被放映的,由巖手播放制作的[南部爐師]節目,因為它介紹了盛久的制作工藝和作品。巴庫感想道:[盼望的南部鐵器終于拿到手上了,真是美妙的驚人]。
根據東京藝術大學教授中野政樹著作的[驚詫的造形——茶爐]的展圖記錄看的話,茶爐是廚房用的水爐,和沏茶的風氣一起發展的,因為是作為放置在茶水坐席的重要的用具而被制作完成的東西,所以它的起源并不明確,但是據說沏茶是在布匹流行的鐮倉時代被創作的。并且在市鎮時期,已經有[西邊是爐屋,東邊是天命]的說法,建筑前,據說用蘆屋爐和櫪木縣佐野的天命制作的天命爐,可以說是二者媲美的茶爐。并且我想,至今再追溯起市鎮期的物品,也是稱之為古蘆屋和古天命。關于制作年代以及屬于哪個系統等的說法各異,至今也不明了。建筑前的蘆屋爐是至舉行殿中書院的茶會的東山時代,一直是茶爐的主流,但是由村田珠光掌控方向的恬靜的茶風格,在茶壺中廣為流傳,比起格調高的針形的蘆屋爐,它除了混亂的表層沒有圖案,并有著樸素造形的天命爐之外,好像更加傾注了品茶人的情趣。
閑寂完成的數件作品,創造出與唐代名物相匹敵的新的日式用具的利休,作為京城的爐師,制作出的與更加恬靜的茶相適應的茶爐。
后來,茶爐的形狀有了一定的規定,因為后世的爐師按照這個規定進行制造,所以長期以來便形成了傳統,傳統性的主要的爐子的種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