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的歷史短到只有兩百多年,雖然如此,可它“出生”并且“成長”在日本最動蕩的時期,所以它依然經歷了滄桑的起伏興衰。
發軔期:1780年左右~1800年左右
這時期鐵壺產量較少,作品流傳有限,是鐵壺的發軔期。這一時期的鐵壺多流傳在比較狹小的圈子里,較少顧及到民間需求。由于文獻及實物資料極少,所以這一時期的鐵壺制作和使用情況尚處于探索階段。
初興期:1800年~1867年
1800年前后,正是日本煎茶在富人中新近流行起來的雅事,并在煎茶過程中逐漸使用了鐵壺。此時的鐵壺修飾簡單,制作工藝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因此并沒有引起富人的特別注意,他們只當鐵壺是個普通的煮水物。這種觀念的改變由一個名叫四方安之助(1780~1841)的人完成了。
四方安之助借用父親的名字建立了工作室,名為龍文堂,他敏銳地察覺到喜歡煎茶的人的需求,于是用失蠟法制作出帶有浮雕圖案的鐵壺。果不其然,這帶有浮雕圖案的鐵壺深得顧客的歡心。于是四方安之助以奇制勝,用失蠟法鑄造裝飾性強的鐵壺不脛而走,龍文堂名聲在外,日本鐵壺也因此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奠定了鐵壺在在上層社會茶事中的地位。
興盛期:1868年~1938年
在龍文堂的影響下,相繼出現了龜文堂、秦六藏、金壽堂等堂號和名人,他們與龍文堂分庭抗禮,制作的鐵壺在某些方面一度超越龍文堂,使鐵壺的制作工藝與藝術審美有了極大的發揚。這一時期,百堂爭鳴,名家與精品疊出,稱得上是鐵壺史上的盛世。
在這期間,眾多的國際博覽會讓世界認識了日本鐵壺,也令日本手工藝展示在世界面前,鐵壺在世界面前掀開它的面紗,露出驚艷的一面。
1868年的明治維新帶來了基本的政治和社會變化。1873年的維也納博覽會是第一次世界級的展覽會,日本政府完全支持。
1873年維也納博覽會
日本工藝在維也納博覽會的成功,通過獲得了很多的獎牌和證書,喚醒了日本手工藝人的精神。它還使日本政府意識到出口的潛力。這個成功使日本繼續參加了更多地方舉辦的博覽會:黑爾本(1875)、費城(1876)、巴黎(1889)、芝加哥(1893)、巴黎(1900)、圣路易斯鐵壺(1904)、倫敦(1910),同時還確定了舉辦國內工業展覽會,比如東京(1877、1881、1890)、京都(1895)、大阪(1903)。特別是1885年日本參加了紐倫堡金屬制品博覽會,有99名日本工藝家展出了492件作品。
通過這些博覽會,日本的手工藝人發現裝飾華麗的藝術品比較受國外收藏者的青睞,因此,高質量裝飾華麗的作品更多地推到西方和博覽會上,符合了那一時代的胃口。于是具有浮雕裝飾的鐵壺會被帶到歐洲博覽會上去銷售,但這種情況不太多。
這期間,日本國內政府意識到保護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保護國家藝術,同時對傳統日本手工藝術品走向世界持著積極的態度。1874年,日本政府支持成立了一個向世界銷售鐵壺的公司——起立工商會社—秋山,專門出口日本的藝術制品到國外,在1877年和1878年分別在紐約和巴黎開了分公司。
鐵壺已經成了西方社會認可的東方藝術珍品,受到極大的推崇,很多西方商人從起立工商會社—秋山公司那里直接從日本進貨進行販賣,并且有了專門介紹日本藝術的雜志——《日本古董》,這使得日本鐵壺在歐洲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
衰落期:1939年~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戰爭,鐵壺業一落千丈,基本可以用停滯來形容。既是人類的災難,也是日本鐵壺的橫禍,鐵壺史在這時出現了空白,鐵壺工藝的輝煌從此不再。
回溫期:1946年~今
戰后的日本百廢待興,鐵壺早已失去往日的輝煌,由于新的制作方法和商人對利益的追求,已經很難有傳統日本手工藝制作的鐵壺了。鐵壺的制作印上了現代科技發展的印跡。于是老鐵壺越發顯得彌足珍貴,自然地吸引了收藏家的注意。
臺灣人是最早發掘日本老鐵壺收藏價值的人群,隨后大陸藏家亦加入收藏隊伍,日本鐵壺突然大熱,但這一回的熱是收藏熱,與盛期的創造熱形成鮮明對比。日本老鐵壺,時隔多年,又找到了它的欣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