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樹的發源地,種質資源十分豐富,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和育種方法的發展,常規種質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育種多樣性和定向性目標的需要,因此發現和創新符合育種和科學研究需要的優異種質,特別是特異資源尤為重要。
所謂特異種質資源,是指可用于遺傳育種研究、具特異性狀的遺傳材料,包括抗病蟲、抗逆等性狀的品種(系)、突變體、近等基因系(NIL)、重組近交家系群體(RIL)、加倍單倍體群體(DH)、同核異質系、野生種質漸滲系、基因聚合系、染色體變異體等,是長期以來在遺傳研究中人工創造或自然突變而獲得的創新種質。
1茶樹特異資源的研究意義
1.1茶樹特異種質資源是遺傳育種重要的基礎材料,優良的種質是遺傳技術研究和品種創新重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特異種質資源的發現、收集和利用甚至可以帶來育種史上的革命。從湖北省恩施市巴蕉鄉燈籠壩村當地早生茶樹品種“恩苔早”中經系統選育出的“燈早l、2,3號”是3個特早生品系,此品系不僅對各地區的自然生態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而且更提高了茶葉的經濟效益1957-1971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福鼎大白茶與云南大葉茶自然雜交后代中采用單株育種法成功育出了福云6號,其畝產高達200-300kg,是目前全國茶樹推廣面積較大的無性系良種。說明了發現、收集茶樹特異種質資源,一方面可作為新株系,大量繁殖后直接應用于生產,另一方面,可作為茶樹遺傳改良的重要原始材料。
1.2茶樹特異種質資源是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材料來源茶葉是一種天然健康飲品,在世界飲料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其獨特的風味,其豐富的營養價值更為人們所喜愛。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茶葉中的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炎、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等多種生理活性j茶氨酸具有促進大腦功能和神經的生長、抗腫瘤、降壓安神等功效;決定茶葉品質的三大主要成分之一的咖啡堿,也具有消食、少睡、利尿、益思等保健功能,但由于其高度的興奮作用,會引起焦燥不安、失眠、易醒、腹瀉、頭痛、心悸等癥狀,不適于兒童、婦女、老人及神經衰弱等疾病患者飲用。目前已經從茶葉中單獨提取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堿等成分加以利用,是保健品的重要組成成分。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茶中生化成分藥理功能研究的不斷深入,尋找低酚氨比、低咖啡堿含量等功能性飲用茶的呼聲也日益加大。因此,高茶氨酸、高茶多酚、低咖啡堿等含量特異的茶樹種質資源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茶樹特異資源的研究進展
2.1高香、早生、優質茶樹種質資源的研究
2.1.1高香茶樹品種的選育
香氣是評定茶葉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被喻為“茶之生命”,如何提高茶葉香氣是備受茶學界關注的重點之一。早在1994年游小清、王華夫等就利用我國茶樹種質資源極為豐富的優勢,成功選育了具有高香型優質的茶樹良種。據報道,祁門櫧葉群體種中萜烯醇類化合物鍵合態前驅體含量高于游離態含量,其中芳樟醇、芳梓醇氧化物II香醇的鍵合態香氣/游離態香氣的比值(b/f)分別高達10.32、l2.33、l6.83,這一結果預示著祁門櫧葉群體種具有極大的釋放香氣的潛力她l。近年來,在我國福建、云南等省相繼報道了成功選育出適制不同茶類的高香型優質茶樹新品種,福建茶葉研究所從大紅袍、鐵觀音、肉桂、黃木炎等珍貴的烏龍茶品種自然雜交后代中選育出丹桂、九龍袍、春蘭、瑞香4個高香優質烏龍茶與綠茶兼制新品種。2003年云南選育出佛香1號,佛香2號佛香3號等適制綠茶的高香優質茶樹品種。
2.1.2早生、優質的茶樹品種的篩選“八五”至“九五”期間,安徽省育種工作者育成了早生優質的仙寓早、石佛翠和石佛香3個省級良種;1991年安徽農業大學楊維時從云南風慶大葉種經兩次天然雜交的有性后代中選出的三交雜種“農抗早”,具有生長快、長勢旺,發芽特早、抗寒力強等優良性狀,適宜在中國北部茶區的皖北、山東、河南等省北緯35度以南地區推廣。楊亞軍等人對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中的200份種質資源進行評價測定,結果表明了長葉白毫與福鼎大白茶人工授粉的后代86-12-7、86.一9-12是特早生的優良茶樹品種。王會等對12份茶樹種質資源的發芽期和生化成分進行比較鑒定并進行RAPD分析,篩選出發芽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含量較高的JP21、JP23、J22及J23,可以作為進一步開發研究早生、優質茶樹品種的育種材料。
2.2高抗性茶樹種質資源的發掘
2.2.1抗逆性強的茶樹資源研究
茶樹抗逆性的強弱是不同品種茶樹的性狀在一定條件下表現的必然結果,因此根據茶樹的某個或某些性狀的表現及生化成分的不同,可以間接鑒定茶樹的抗逆性。早在解放初期,選育抗寒性強的特異茶樹品種就已成為關注的重點,虞富蓮等篩選出了抗寒性較強的8份資源。前蘇聯培育的格魯吉亞系7、8、12號,可以在零下20℃的嚴寒地區栽培過冬。楊亞軍等對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中的200份種質資源的農藝性狀、生化成分抗寒性進行評價測定,結果表明:原產浙江省紹興的日鑄茶、廣西桂林的云桂大葉、福安的金牡丹、黃玫瑰等品種的抗寒性較強,皆可耐零下9~C的低溫。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的氣溫不斷升高,干旱也成為是茶葉產量制約的因素之一,因此選育、創造抗旱強的優異茶樹品種也是迫不及待的任務。據田永輝等對黔湄茶樹品種(系)進行耐早性鑒定,研究表明黔湄809、101、419為高耐早茶樹品種(系),可作為茶樹抗旱育種的親本。
2.2.3抗病蟲害茶樹品種的研究狀況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復雜多變,病蟲害對茶樹生長的危害也比較大,因此對茶樹抗病蟲性的研究也是早期育種的一大部分。茶樹的抗病蟲性是指茶樹能夠抵抗或耐受病蟲危害的特性,它是品種的一種遺傳特性,也是茶樹與病蟲在進化過程中,相互適應,互為選擇的結果。江昌俊曾利用N離子注入到7個茶樹優良品種種子中進行誘變試驗和新品種的選育研究,獲得了6個具有較好的抗病蟲能力的優良品系。朱俊慶對杭州42份茶樹品種資源進行假眼小綠葉蟬的抗性調查,明確了15份抗性品種資源,并對其抗性機制進行了初步分析。同期,呂文明、羅亨文等對杭州、云南、四川的105份茶樹種質資源進行了抗性鑒定,鑒定出強抗品種l3份。之后張覺晚等在對湖南210個茶樹品種資源的抗性鑒定中篩選出2個抗性品種資源。洪北邊等以籠內產卵量為標準,對杭州的30份茶樹種質資源材料進行鑒定,篩選出了抗性材料8份。曾莉等人在云南通過籠內產卵量、田間產卵選擇性和田間種群密度調查等試驗,對30份資源材料進行了抗性鑒定,篩選出抗性材料4份,而且證明了這些材料的抗性是受遺傳特性所控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洪北邊等進行了165份資源對假眼小綠葉蟬、茶尺蠖、茶橙癭螨、咖啡小爪螨、茶跗線螨、茶云紋葉枯病、茶輪斑病、茶苗根結線蟲病等的抗性鑒定,共鑒定出高抗假眼小綠葉蟬資源2l份,高抗茶尺蠖資源11份,高抗螨類資源l5份,高抗茶云紋葉枯病資源6份,高抗茶輪斑病的資源l0份,高抗茶苗根結線蟲病的5份,并建立了相應的鑒定指標。石和芹、汪榮灶對26個茶樹品種抗茶芽粗腿象進行測定,發現浙農l2、奇曲等品種的具有較強的抗性。
2.3功能性化學成分茶樹品種的選育
2.3.1超常規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茶樹品種的篩選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是茶葉保健功能的重要組成成分,高茶多酚、高咖啡堿、高氨基酸韻特異茶樹品種的選育有利于茶葉的綜合利用。據我國“七五”、“八五”、“九五”三次種質資源篩選的資料表明:茶多酚含量高34%者,可視為超常規水平的品種或株系,虞富蓮等對l4個省區的200份茶樹資源綜合評價時,篩選出高茶多酚資源9份、高氨基酸4份、高咖啡堿7份、高水浸出物的1l份n。楊亞軍等對200份種質資源的農藝性狀、加工品質、生化成分、抗寒性等進行評價,發現了弄島野茶、河頭白毛尖、邦外黑茶、清水3號4份高茶多酚資源高咖啡堿資源6份。齊桂年等研究四川栽培的十個茶樹品種的功能性化學成分含量時發現,英紅1號的茶多酚含量高達40.57%,是提取茶多酚和高含量茶多酚茶樹育種的特異資源;蒙山23的氨基酸含量達4.63%,適宜作為高含量氨基酸茶樹的育種材料;櫧葉齊咖啡堿含量最高,可作為高含量咖啡堿茶樹的育種材料。龔志華等人對品質上具有一定優異性的l9個茶樹品種的春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碧香早,37-2,福安大自茶具有高茶多酚特性,蘋云具有高氨基酸特性,很有可能是提取茶,氧酸的優異資源;覃士才選育的五峰310茶樹氨基酸高達7.0%,是良好的高氨基酸茶樹。白毫早,福安大白茶,水仙84-1具有高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特性,是加工優良品質紅茶產品的特異鮮葉,同時在茶葉深加工中可作為提取EGCG的優異資源;水仙84-1具有高咖啡堿特性,是提取咖啡堿的優異資源引。林金科等以福建省茶樹品種園780份資源為試驗材料,篩選出了5個品種或一株系,其春、夏、秋三季,酯型兒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為超常規水平的高酯型兒茶素茶樹特異資源,可作為品質遺傳改良或直接應用于提取酯型兒茶素的重要材料,8個品種或株系新梢酯型兒茶素含量在兒茶素總量中所占比例高達80%以上(一般品種為68%),可作為提取茶多酚、兒茶素的特種材料。呂海鵬等在200份高多酚茶樹種質中篩選出了6份高EGCG含量的茶樹種質n引。
2.3.2低咖啡堿、低酚氨比茶樹資源研究
.選育推廣低咖啡堿茶樹良種是適應時代所需的茶葉產品,不僅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以拓寬茶葉銷售市場,增加茶葉收入,也讓我們更好的體會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巨大享受。在這方面我國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2003年楊亞軍等篩選出品質超過國家品種的低咖啡堿的資源2份,其含量<1.0%15]。據據貴州葉科學研究所報道,貴州茶樹品種中有1%的低咖啡堿品種,為開發茶葉功能性產品,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引。林金科等在篩選高酯型兒茶素品種的研究中發現,147株系的新梢酯型兒茶素含量為2.89%一5.21%,檢測不出ECG,兒茶素總量僅9.87%一14.71%,咖啡堿%,為低酯型兒茶素、低咖啡堿的特異資源。龔志華等人指出福鼎大毫,茗豐,黃葉早,蘋云等品種的酚氨比值小,在育種上可考慮作為加工名優綠茶的優異品種資源。
2.4.其他特殊性狀的優質茶樹資源的研究
2.4.1野生茶樹、苦茶種質資源的利用。
野生茶樹資源和苦茶資源是育種和茶葉深加工可利用的有潛力特異材料之一,特別是苦茶,是我國特有的資源。對苦茶資源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部分苦茶含有茶樹所有的咖啡堿、茶氨酸以及兒茶素,且部分品種的含量較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也曾用低咖啡堿含量的厚軸茶開發出含量不超過1%的低咖啡堿茶;云南省茶葉研究所用南糯山群體中的紫芽茶研制出可降血脂的紫絹茶等。
2.4.2葉色變異的特殊茶樹品種
葉色變異目前發現的主要有白化變異和紅色變異兩種。茶樹葉色變異是指茶樹的葉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葉片葉綠素的缺失或含量較少的一種特殊的茶樹種質資源。王開榮認為白化變異的茶樹亦可稱白茶,主要有溫度敏感型、光溫不敏型、光照敏感型三種,部分品種是具有高氨基酸、高酚氨比的優異茶樹品種,是茶葉提取生化成分和育種的重要的物質基礎。
2.4.3低農藥殘留的茶樹品種的篩選
21世紀是一個以綠色為口號的時代,農藥殘留是制約食品貿易的瓶頸嚴重影響我國茶葉貿易的進行,因此篩選低農藥殘留的特異優質茶樹品種有著異常重要的意義。林金科等以福建省武夷山茶葉科學研究所烏龍茶種質資源圃120份資源為試驗材料,初步。篩選出31份比較有希望的品種(系),對3l份烏龍茶品種與聯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嗪酮4種農藥的殘留量關系進行研究,篩選出低聯苯菊酯的烏龍茶特異資源各5份、低甲氰菊酯4份、低氯氰菊酯3份和低噻嗪酮殘留量7份。
3展望
3.1加強茶樹種質資源特別是特異種質資源的發掘和創新以及資料的整理,有利于完善交流平臺,實現部分種質資源信息的共享,開展對野生資源、稀有資源等的基礎調查工作,從已有的種質資源中篩選具有某些特殊性狀的優良品種,以滿足育種和生產對種質資源不斷變化的需求。
3.2以常規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遠緣雜交、分子工程、基因工程、轉基因等先進的生物技術,挖掘出優異的基因源,創制出具有突出的優異性狀中間材料或優異種質。特別是RAPD、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在茶樹育種和茶葉深加工的應用日益頻繁,在高茶多酚、高咖啡堿等特異茶樹資源中導入低咖啡堿基因源等目標基因的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
3.3葉色白化和紅變的變異是不是能作為優異茶樹資源的育種方向,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