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又稱星點病、白斑病,是我國山區茶園的一種重要病害。此病危害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以嫩葉為主,在全國各產茶區均有發生,特別在高山茶區的春茶期發生較重。國內一些茶葉科研和教學單位對該病的病原特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現將近年來該方面的研究綜述如下。
1發生危害情況
茶白星病在我國安徽、福建、貴州、四川、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均有發生。1983年浙江西部山區慶元縣調查約1000hm。茶園,白星病的發生危害達300hm。,局部茶園發病率達8O。茶樹感染后,新梢生長不良,節問短,芽重減輕,葉片易脫落。發病茶園一般減產1O左右,病重茶園減產5O以上,甚至片葉無收。感病芽葉制成的干茶,沖泡后葉底布滿星點小斑,茶湯滋味極其苦澀,湯色渾暗,破碎率較高,香味低,飲用后腸胃有不適之感,對成茶品質影響極大。據1990年湖北秭歸縣植保站報道:該縣某高山茶場,年產茶葉可達2萬kg,因白星病的危害,制成紅茶僅1萬多kg,產值4萬多元,減少產值約1O萬多元,當年雖進行了防治,但因20hm。茶園病害為害嚴重,防效甚微,嚴重阻礙高山茶區名優茶的生產和發展。
2病害流行規律
2.1侵染循環
曾明森研究表明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在茶樹病葉、病梢及落葉組織中越冬,翌春茶芽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釋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在濕度適宜時侵入幼嫩芽葉、新梢致病。經2~5d潛育,即表現新病斑,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不斷擴展蔓延,若外界條件適宜,此病害極易造成流行。鄧欣等1990年系統觀察研究表明:病菌主要是在活體病葉上越冬,枯死病葉上的病菌雖可越冬,但生活力明顯低于活體病葉。
2.2發病規律
此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當旬平均溫度2O℃、相對濕度達8O時,最利于病害發生。在適合發病的季節,若天氣連續3~5d陰雨,病害常可突發和流行。此病發生期早,流行時間長,一般發生始期為3月下旬,流行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高山茶園由于多霧陰濕低溫,故最適于此病發生。最適發病溫度為18~25℃,28℃以上病菌則停止侵染,所以夏季高溫少發病,春秋季為多發季節。據葉冬梅研究指出:該病在山區一般有兩個發病高峰,不同海拔高度始病期和兩個高峰出現的時期不一,5天內均溫在10℃以上出現癥狀,15~25℃最宜發病,連續陰雨多霧、濕度大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條件,所以,高山茶區白星病連年流行。
2O世紀8O年代初,徐靜莊提出:茶白星病不僅在高山上發生,且在平地及丘陵等均可發生,以海拔500m以上山區為重,一改過去白星病僅發生在高山茶區的認識。繼后,原上海茶林場植保站又提出白星病的流行程度與海拔有關,一般在海拔400m以上,病害隨高度的增加而加重。
鄧欣等1990年在東山峰農場對茶白星病進行研究指出,該病流行除與海拔高度相關外,還與不同坡向、地形、種植方式、樹齡及培管水平等關系密切。該場北向茶園比南向茶園發病重,其春梢發病率為48.7和24.8。這是由于北向茶園在春季日照時間短,溫度變幅小,氣溫低,濕度大,樹冠表層芽葉在低溫高濕條件下持嫩性強,極易遭受病菌的侵染,而南向茶園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相對濕度小,嫩梢芽葉易于成熟老化、病菌侵入相對較少。山坡茶園比山凹茶園發病重,其發病率為51.1和26.2。此外,種植方式為密植的發病率比常規的要低,其春梢發病率分別為34.19/6和24.8。不同樹齡茶白星病發病程度有差異,即4年生春梢發病率為16.5,10年生的發病率為12.5。不同管理水平對白星病的發生影響很大,施肥不足,長勢差,芽葉瘦小的茶園發病率為65.1,管理好,防治及時,長勢好的茶園發病率為31.9。其次,曾明森對茶葉品種問抗病性的差異調查表明:“鐵觀音”品種及其雜交后代“鐵觀音后代(1)”、“鐵觀音后代(2)”表現較強的抗病性,其發病率為24%~34,病情指數10~14;特別是“黃棱”品種,沒有發生病害;而“福云6號”、“福云7號”及“菜茶”等較易感病,發病率達58~85.7%,病情指數為19.5“-59.3,至于抗病性差異的原因及抗病品種的選育,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病菌形態及生物學特征研究
該病菌(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為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葉點屬的真菌。在病葉組織上散生的小黑點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形至半球形,直徑60~8Om,頂端有乳頭狀孔口,初埋生在病組織的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肉眼可見;器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至卵形,大小(3~5)um×(2~3)um。趙志清在室內對該病菌進行回接實驗,通過觀測和鏡檢表明,分生孢子器為球形至扁球形,散生于基質表面,初期無色,漸變成乳白色,然后淺褐色,最后呈黑褐色;直徑90~180gm~頂端具有1~3個乳頭狀孔口,以1個孔口者居多,孔口直徑為17---33/~m;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卵形,薄壁,無色,單胞,大小為(3~5)um×(2~3)um;成熟時遇濕常成堆從孔13涌出。病菌在PDA培養基上培養48h后,長出白色菌絲,后變為黑色,上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子實體。菌絲生長溫度2~25℃,適溫為18~25℃,高于28℃則生長停止。光照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繁殖。分生孢子萌發的最適宜溫度為20~25℃,而相對濕度必須達到80%,且在有水膜的條件下分生孢子才能萌發。這與該病在田間的發病條件完全相符。鄧欣對該病菌分離培養表明:病菌在PDA培養基培養,48h開始產生稀疏白色菌絲,以后菌絲呈放射狀生長,中部菌絲逐漸加厚,邊緣呈海絨狀輪紋。6d后菌絲呈灰褐色。培養基背面開始呈黃褐色并逐漸加深。8d后褐色菌絲中形成小粒點,初為灰白至淺褐,最后為黑褐色,此小粒點為病菌分生孢子器。經3~4d后,分生孢子器充分成熟,鏡檢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為90~265um,褐色,具明顯孔口。擠壓后分生孢子從孔口涌出。分生孢子卵圓形或圓球形,元色單胞,大小為(3~5)/um×(2~3)um。病菌越冬存活部位研究表明:病菌主要是在活體病葉上越冬,分離成功率達85.3,枯死病葉上的病菌雖可越冬,但生活力明顯低于活體病葉,其分離成功率僅為18.9%。
4病害研究方法
陳流光在研究茶白星病空間分布型和抽樣技術時,共調查42塊茶園,采用五點取樣法,計算出每塊茶園的病葉率和病情指數,最后根據有關公式判斷其分布型為:聚集分布16塊,占38.10,隨機分布26塊,占61.90。陳流光等在自星病病菌接種試驗時,以孢子濃度為1.3×106個/mL、3.04×106個/mL,分針刺和不針刺兩種方式對葉片進行接種,經3次試驗,除CK外,各處理均產生了病斑,并確認貴州白星病病菌仍為Phyllostiera theaefolise.陳流光對自星病流行程度與產量損失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經分析得出流行程度與產量損失的回歸預測式為Y=3.08+1。4687X,Y為單芽產量損失率,X為病指。鄧欣等在東山峰農場1990年進行定點系統觀察及連續3年大田病情調查得出:該病在東山峰農場一年只有一次為害高峰,高峰期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大田病情發生曲線3年中的高峰幅度和高峰出現的時期均有差異,這與氣象因子中溫度、濕度、降雨以及栽培管理等措施密切相關。
謝崢嶸在湖南衡陽南岳鐵佛寺茶場采用50代森鋅、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小面積防治試驗,對噴藥前后的發病率及病情指數進行了調查,病情指數采用五級標準。嫩梢的五級標準為:0級:無病斑;1級;1~10個病斑;2級:11~20個病斑;3級:21~30個病班;4級:31個以上病斑;成葉五級標準為:0級:無病斑;1級:1~5個病斑;2級:6~10個病斑;3級:11~15個病斑;4級:16個以上病斑。防治后20天,對嫩梢的防治效果達到83。3~91.7,而對成葉的效果則為65.0~8O。0。此外,葉冬梅還提出了該病的防治指標,其需防治時的病葉率或病枝率是6。
5病害綜合防治概況
5.1及時做好病情測報工作
對歷年發病重的茶園,應做好病情測報。用孢子捕捉器捕捉空中孢子或自3月中旬設點,5~7d觀察1次越冬茶芽萌動及鱗片展開情況。當發現病斑時,即為白星病始發期,須立即噴藥防治。
5.2加強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即實行生態控制。加強茶園管理,整治園地排灌系統,降低茶園濕度,提高防澇抗旱能力;土壤瘠薄的茶園應逐年深翻改土,加強水肥管理,特別要多施有機肥和適當增施磷鉀肥,對土壤酸性過重的,適量施用熟石灰中和酸性,以促進樹勢強壯,提高茶樹抗病性,減輕危害。重病茶園冬季結合修剪清園,用0.4~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封園,清除病葉,消滅越冬病菌;入冬以后,結合修剪,把病葉、枯枝落葉徹底清除干凈,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菌源,減少次年初侵染源,同時還應做好茶園覆蓋等防凍工作。
5.3選用較抗病的品種
由于茶白星病在品種間有抗性差異,在適宜種茶的高山茶區應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如”鐵觀音“品種及其雜交后代以及黃梭、晚綠、富士綠、玉綠等中抗品種駿河早生、狹山綠和金谷綠。
5.4生長季節應適時、分批、多次進行采摘既可減少新梢感病機會,又能相對提高成茶品質。
5.5加強藥劑防治
防治茶白星病要采取預防為主的防治策略。茶是一種飲料,防治藥劑應選擇無公害藥劑,如植物性殺菌劑和生物制劑,以保障茶葉的品質不受影響和人們飲用的安全。
在實施防治時,應在開園蘺和每次采摘后及時噴藥保護,或依病情連續噴藥2~3次,默及時控制、消滅發病中心,穩定防治效果。洛藥剌有:50代森鋅、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兩者800倍液混合噴霧,效果良好,或用z滅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放線酮500倍液噴灑,還可選擇7O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7可殺得600倍液、14絡氨銅200倍液。陳流光藥效試驗表明:以25多菌靈500倍液加磷酸二氫鉀(畝用量100g)防治效果達84.31%。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對植物性殺菌劑--L.C殺菌劑于1998年進行了生物測定和藥效對比試驗,證明L.C殺菌劑對茶白星病有較好的控制作用。冉隆瑚等報道農用抗生素--武夷菌素500~800倍液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6研究趨勢
總之,茶白星病的研究范圍較廣,但實際工作中人們對其的研究仍停留在病原生物學及田間病害發生流行的層次上,至于對其病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學、病害生物控制以及茶葉感染后的生化變化和茶葉品質的影響等方面都還未涉及,這些也將成為今后研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