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藝技術的改進,各地名茶的發展也很快,品類日見繁多。宋代時的知名散茶寥寥無幾,文獻中提及的只有日注、雙井、顧渚等幾種。但是,到了明代,僅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一書中輯錄的"今茶名"就有97種之多,絕大多數屬散茶。
明清兩朝在散茶,葉茶發展的同時,其他茶類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紅茶等。
青茶,也稱烏龍茶,是明清時首先創立于福建的一種半發酵茶類。紅茶創始年代和青茶一樣,也無從查考,從現存的文獻來看,其名最先見之于明代中葉的《多能鄙事》一書。到了清代以后,隨茶葉外貿發展的需要,紅茶由福建很快傳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區,還形成了工夫小種、白毫、紫毫、選芽、漳芽、蘭香和清香等許多名品。
2、明清茶文化的發展
由于茶類和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明清茶葉生產方式和茶葉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茶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明清時期的茶文化的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葉沖泡方法的藝術性和茶具的獨特性及茶館的普及性。
⑴品飲方式的藝術性
明清時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發展,突出表現在飲茶藝術性的追求。明代興起的飲茶沖瀹法,是基于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沖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于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