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喝茶是受父母的影響。年幼時印象里母親總是給父親泡上一壺茶,用那個大大的白搪瓷的缸子,日日如此。茶葉,則是廉價的茉莉花茶。還記得孩提時,自己總是貓著腰揭開那大大的茶蓋,每每都要猛吸一口,至今茉莉花茶的幽香還停留在胸腔中,多少年了都未曾淡去,就像自己喜歡隔著毛玻璃看下雨的場景,美得令人窒息。 時下女孩子多喜好喝花果茶,自己卻固執地喝著碧螺春。碧螺春產于江蘇省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一帶,所以又叫“洞庭碧螺春”。此茶外形卷曲如螺,是茶中的精品。雖說長于北方但對于南方溫潤的氣候有著莫名的喜歡,也曾到江南的茶鄉去作了一回采茶姑娘。也就從當地茶農口中知曉了相關于碧螺春的一個美麗傳說。 相傳采茶姑娘把采下的茶葉放在胸口的衣襟內,新鮮的嫩葉由于得到體溫的熱氣,揮發出濃香,故稱“嚇煞人香”,后來康熙皇帝南下蘇州,下榻在太湖邊,蘇州池方官員以此當地名茶進獻,康熙嫌這個名字不太文雅,賜題“碧螺春”為名。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可謂久遠。還記得陸羽在《茶經》中寫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有人曾把“茶”字拆解開來,說是讓“茶”字回歸自然:“茶”字由草字頭、“人”及“木”字三部分構成,“人”字在草字頭之下,“木”字之上,意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導人類回歸大自然。文化名人林語堂又說:“人們或在家里飲茶,或去茶館飲茶;有自斟自飲的,也有與人共飲的;開會的時候喝茶,解決糾紛的時候喝茶,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壺在手,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記得去年看張元導演的影片《綠茶》。那晶透的玻璃杯中上下翻飛著的碧綠茶葉,像極了現代人的心態,大家都在尋找一個事業或是愛情或是婚姻的平衡支點,找準自己的定位,尋找前行的線索,哪怕是絲絲絆絆,哪怕云深霧里,或許這與茶道中所吟誦的意蘊同出一轍吧。 時下,都市男女熱衷于在咖啡中尋找精神小資的感覺,孰不知,茶道、茶經所折射的文化心態更能符合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喜歡品茶,沒有理由。喜歡碧嫩的葉子在開水里騰舞……悅心,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