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吃茶之風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漢代已有吃茶習俗,自晉入隋延綿至唐時,吃茶之風大興,以至于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唐•陸羽《茶經》) 另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可見唐時吃茶之風的興盛了。在唐代茶風的激蕩下,自宋元明清直至民國,飲茶之風不斷,不但出現了許多以茶為主題的詩詞曲賦、書法繪畫等文學作品,也早就了一大批茶人。如唐代的陸羽、皎然、盧同、陸龜蒙、皮日休,宋代的蔡襄、蘇軾、黃庭堅、趙佶,元代的耶律楚材、元好問、倪瓚;明清時的朱權、許次紓、張岱、張源、陸樹聲、羅稟、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甚至連一些帝王貴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為茶事推波助瀾。如唐玄宗曾與梅妃斗茶,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親自碾茶、煎茶、斗茶,并寫有一部茶學專著《大觀茶論》。清干隆帝一生飲茶不啜,有“君不可一日無茶”之語流傳后世。他們或以語言文字入茶,或以藝術修養入茶,或以佛法禪機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意入茶,使中國品茗藝術真正從日常煎點提升到精神品飲的境界上來,使吃茶成為一種藝術享受,一種文化品味,一種精神追求甚至領悟大道的方便法門。
吃茶即飲茶的意思。古文里“吃”都寫作“吃”,“吃”是漢字簡化后的寫法。《說文解字》里解釋“吃”說:從口,契聲,本意為吃東西。如《五燈會元卷•第三》“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條載:師乃打翻茶銚,便起。泉曰:“師兄吃茶了。普愿未吃茶。”師曰:“作這個語話,滴水也難銷。”再如盧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吃”在此處都作“飲”解。
說到吃茶,不能不提一提禪門的吃茶之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漢未年從西域傳入我國,東漢初年開始廣為流傳。隋唐時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在我國確立,至唐代中葉以后,禪門茶風興盛,幾乎出現了無寺不種茶,無僧不飲茶的嗜茶風尚。據《百丈清規》及《禪苑清規》所載,僧人們煎水煮茶或點茶稱作煎點,投放茶葉稱作下茶,分茶稱作行茶,飲茶稱作吃茶等,都有相應的規約,不可隨意為之。另外,寺院內還專設“茶頭”,用以煎水煮茶,奉茗待客。禪門茶風發展到宋代為最鼎盛期,禪宗五宗七派業已劃分完畢,茶道藝術也已達到頂峰,著名的徑山茶會就形成于此時,并對日、韓兩國茶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茶文化誕生于兩漢之際,興盛于唐宋之間,衰落于明清之后,其興衰期恰好與禪宗發展不謀而合,所以禪門與茶結緣,實在是諸緣合和的必然結果。禪門里曾出現過許多吃茶高僧,如泰山降魔禪師、南泉普愿禪師、趙州從諗禪師、龐居士、園悟克勤等。禪宗在我國茶道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滅的。
老實吃茶是一門學問。要吃出茶中學問,要領悟茶中之道,就必須老實吃茶。
老實吃茶的關鍵在于“老實”二字,所謂老實者,誠實也,坦誠也,守信也,不欺詐也。歷史上是褒義詞,時下成為貶義詞,這里沿用歷史上的詞義。茶人應該從焚香、備器、備茶、汲水、添炭、煮湯、投茶、瀹茶、分茶、飲茶等程序老老實實做來,認認真真對待,不懈怠,不敷衍,這樣才叫做老實吃茶。不可因人事而荒廢茶事,能吃得一壺茶便吃一壺茶,能吃得一盞茶便吃一盞茶,不可等閑空過。尊重茶,尊重水,尊重茶器,尊重茶事,不可粗心大意,不可一日無茶,這樣才稱作老實吃茶。
茶品不宜多,過多有茶葉儲存間之嫌疑;每日品飲次數不宜多,過多難免“真皮”茶壺之譏;茶器不可過求奢侈,茶有九德,儉德其一。總以精行儉德為茶人操守。
老實吃茶不在于每日飲茶的次數和茶品種類,關鍵要以平常心品飲,以清靜心品飲,每次品飲都要做紀錄(煎茶日記的形式就很好)和總結。茶煎好了,要總結;茶沒有煎好,也要總結,以能使每一品茶的茶性完全顯露出來為能事,煎茶之功是老實吃茶的基本功夫。但切不可為吃茶而吃茶,要知道吃茶是有忌禁的,如空腹不吃,身體有病時不吃,心緒不寧時不吃等。
我國茶葉的品類很多,雖然基本上分為六大類,但那只是很粗淺的分類法,如果細分,則不下數十種。由于各地在地域氣候上差異很大,茶品的種類和風格也各不相同,一個人要想在有生之年品嘗所有茶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不如選定兩三品茶,或綠茶、或烏龍、或普洱、或花茶,認真品去,仔細道來,必定有所收獲。選擇茶品要根據個人偏好和實際情況,如脾虛胃寒的,不妨多飲烏龍,少飲綠茶;中腹脹滿的,不妨多飲綠茶,旁及普洱;氣血兩虛的,不妨常飲紅茶,綠茶、烏龍可適量而飲,切不可多飲普洱。一旦選定茶品就要一門深入進去,得其香,得其味,得其神,得其韻,任他世事如何變遷,任他旁人吃何種茶,都不要動搖。不要見人說烏龍好喝,便去喝烏龍;不要聽人講時下流行普洱,又去泡普洱,結果樣樣茶都吃到了,樣樣都不深入,僅僅作了茶品試驗而已。昔年大梅法常禪師聽到馬祖道一“即心即佛”一語便開悟了,進到山里繼續修持。馬祖讓人傳話:和尚今日說法有異,不說“即心即佛”,又說“非心非佛”。大梅說:任他“非心非佛”,我只說“即心即佛”。馬祖聽了非常高興,對眾人說:大眾,梅子成熟了。這是一個很著名的禪宗公案,他里面所蘊含的意義是很深刻的,需要我們認真去參。如薺始終認為,吃茶僅僅是方便而已,是指,而非月,我們要籍茶悟道,這才是根本。悟道的方便有很多,古人有看桃花悟道的,有聽鳥鳴聲悟道的,有斷指悟道的,也有吃茶悟道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方便,只要選定一種加以修持,均可悟道。飲茶也是這樣。我們為什么吃茶?是因為我們的根性與茶相符合的緣故,如果我們的根性適合彈琴,彈琴也可以悟道。當然,最直接的原因是茶、古琴等自身與道相符,自古及今就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方便,俗語說的“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飲茶”就是此意。茶和古琴中積累沉淀著非常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傳承,最容易入道。
老實吃茶的“老實”也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心的意思,要對自己的感覺和對茶湯的體會充滿自信。相信自己能品飲出茶湯至味,相信自己能領悟茶中之道,這是真正的老實。更不可因見聞或經驗而懷疑甚至刪改自己對茶湯的直接感受,茶道是要直下承當的,也就是禪宗講的“當下即是,動念即乖”,要知道書本上的知識和經驗對體味茶湯其實毫無用處,因為那是別人的知識和體驗,而不是你自己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去感知和體驗,不僅要用感官,更要用心去去感知和體驗。所以如薺經常對人說:飲茶心飲為上,口飲次之。口飲僅能得茶湯的滋味和香氣,而心飲才可得其神韻,才能得茶湯真諦,才能領悟茶中之道。
老實吃茶的另一含義是一定要本分吃茶,不以茶牟利,不因茶結交,不以茶相高下,不因茶說長道短,總以平和中庸為茶人美德。
經過一段時間老實吃茶后,必定會在茶道方面有所領悟,對茶湯的感受也日益直接和深刻,此時更應該時時刻刻把茶放在心里,老老實實煎水,老老實實吃茶,這是初入門的功夫。到得功夫純熟,此時滿天地莫不是茶,隨處可飲,到處可吃,其間受用難以言說,這是入門后景象,至于悟后之事,如薺尚在門外,不敢臆說。
如薺經常對朋友講:煎水、瀹茶、吃茶為茶門三件事,領悟了這三件事,就算作真正會吃茶了。茶門三件事必須老實去做,事必親恭,不可讓人替代。諸如汲水、添炭、備器、滌器等,都應該親自操作,這是老實吃茶的基本要求。茶門要有規約、有威儀、有禮法,不可等閑為之,如此,方有茶道可言。
佛門有“老實念佛”之說,為虛云大師所提倡,以念“釋迦牟尼”佛號為宣導,接引眾生,斷疑解惑,為佛門集福不少。
茶門“老實吃茶”說如薺認為也應該提倡,如果大家都能老實吃茶,老實做人,老實作學問,一定會改變目前茶界淺薄浮躁的風氣,為恢復中國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