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又稱面茶。其中又以回族的羊油茶最為常見,也最受歡迎。回族喝油茶,古已有之。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明朝養生家黃正一《食物紺珠》兩書里都介紹過。“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滾,用面粉炒黃攪之,佐以椒鹽蔥桂之類,以凝冷成團。每摘少許,煎湯飲之,冬日最宜,體溫而適口。”這和現在制油茶的方法大同小異。現在的制法一般是先將適量羊油切碎,熬化,將面粉炒成桔黃色后攪入熬化的羊油中,拌勻入碗待凝結成“油坨”以備食用。食用時,將“油坨”削成碎末倒入開水中,調以鹽、醋、味精、芫荽、蔥花、姜粉等,煮成湯狀,便成油茶。“油坨”便于攜帶,可以短期保存,可隨吃隨削,沖水即喝,昔日船工、腳夫、馱戶、窯工都常備用。油茶所用羊油以羊腰窩油為佳品,而其中又以山羊腰窩油為上品。
油茶的營養十分豐富,含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鈣、鐵等物質,喝起來清香可口,喝后熱量倍增,且有健身補腦、開胃寬腸、延年益壽之功。常見一些回族老人清晨作完禮拜后,總喜歡用一碗油茶泡饃,充作早點,所以回族老人長壽者較多,且個個童顏鶴發,精神矍鑠。從前人們常用油茶解饑除渴,俗話說:“不管半夜沒有糧,一碗油茶充饑腸。”現在,人們的日子過好了依然忘不了油茶的清香,尤其是到了冬季,許多老人常借油茶抗寒御冷,滋補身體。
山海關有一種油茶(當地人稱面茶)的作法比較特別:把小米面用香油炒熟,人們會聞到一種特有的米香味,然后放鹽面、姜粉、麻醬,用沸水沖成面糊,就可以喝了。這是當地人很喜歡食用的風味小吃。據說,也可以加放茶葉,則香、甜、苦、咸、辣、麻諸味俱全,別有一種風味。
相傳,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劉邦為項羽所傷,從滎陽逃至武德(今河南武陟縣),寄宿在一位賣積翹的呂氏家中,呂氏以麥粉糊加入花生米、胡椒、牛骨髓油制成油茶,為劉邦調養。三個月后,劉邦傷愈,且精力充沛。后來,他當了皇帝,不忘昔日油茶救命之恩,將呂氏請進宮中當御廚,稱油茶為御膳、仙茶、御茶。武陟油茶因此而名傳天下。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曾到武陟喝過油茶,賦詩贊曰:“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沖出安昌春。”1723年清世宗御駕河南喝了一頓回民的牛油茶,贊不絕口:“懷慶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比美。”上面介紹的是咸油茶,油茶還可以做成甜油茶,又叫“甜面茶”,即不放鹽、蔥、姜之類的調料,只放紅糖或白糖,用開水沖成糊狀,也可加少許茶葉。有一種甜油茶是將煮熟的羊骨髓油放入蓋碗盅內添加紅糖、大棗、芝麻、茶葉、葡萄干、果干等泡飲,味道格外清香甜美。前年的寧夏黃河文化節上,首府銀川市文化街有個回族師傅獨出心裁,開了一家“八寶油茶館”,在甜面茶中加入紅棗、芝麻、葡萄干、果干、桂圓、冰糖、花茶等“八寶”,格外受人歡迎,飲者絡繹不絕,還吸引了不少老外。老外看見偌大的銅壺,好奇之下,無不踴躍品嘗,一時茶館生意十分興隆。就像18世紀乾隆在《都門竹枝詞》里描繪的那樣:“沿街吆喝熱茶湯,一把銅壺到處忙,惹得孩童爭購食,銅元破費愛加糖。”記得五十年前,我還是一個孩子,隨父母住在寧夏中衛,每天早晨,總有一位白發老翁身挎一扁形大茶壺,沿街叫賣甜油茶。主婦們聞聲出門將大碗往地上一放,老翁將身子稍稍一傾,熱氣騰騰的油茶就從壺中汨汨流出,凌空入碗,不灑不溢,不多不少,而老者幾乎看也不看,全憑感覺,其傾身倒茶的高超絕技著實令人驚嘆。